安国药市最早的金融机构为钱庄、银号。清道光年间山西人经营的“兴盛”银号已影响很大。民国初,安国有钱庄、银号52家。钱庄银号的活动为各地药商调剂资金、贸易货物提供了方便。很多药商的药材交易主要靠银号大量银钱码子的周转。1927年,在52家银号中,资本四、五万元到20万元的较大银号有32家,,总金额达428万元。因有钱庄、银号做保证,各地药商均可在药材庙会期做无本生意,连同客商的吃住及采买货物所需费用,只要有安国经纪人担保,银号即预付款;款项的存贷手续简单,随时可办;药商汇票,用拨码结账,极为方便。1931年,银号减为40家。其中一些大银号在北京、天津、沈阳、上海、香港等地设有联号。“七.七”事变后,银号或倒闭,或迁他地。仅存两家。
1946年3月,为恢复经济,晋察冀边区银行在安国设立第九支行。同时安国县政府根据《晋察冀边区银钱业组织与管理暂行办法》扶持复盛公、公兴、同裕三家私营银号复业,并建立了农民、汇丰、裕生3家公营银号。各银号在积极扶植药业、调剂金融和活跃药材市场上起了很多作用随着解放区日益扩大,到安国购药买药材的客户不断增加,药材供不应求。特别是川广药材,由于资金短缺,药材经营商户无力购进。银行对药材经营商户实行“往来透支”和“往来抵押透支”的变通办法。1947年,银行与小部分药庄行号保持透支往来。翌年3月,冀中首次工业会议后,明确安国药业为重点,银行便重点扶植药商。7月,建立往来透支的药材商户达281户,透支流水达1000多亿元(边币),解决了资金周转困难。实行往来抵押透支,是因每进入六月后药材便滞销,加上国民党对解放区实行经济封锁,市面上药材堆积如山占用着资金无法经营。据此安国支行抵押放款,即药商将所存药材依成色按市价50-70%抵押给银行,折成现款,得以出入解放区内外经营。由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市场上土产药材多而贱,进口药材货少价高,时常出现争购,造成这一现象的另一个原因是入超严重,药商外汇短缺,只好不进货。为此,1947年银行和外汇交易所拿出外汇100亿元解决药材贸易外汇短缺问题,川广药材得以大量进入安国市场。
1948年初,各银号与工商户建立往来关系。通过存放款业务帮助药商扩大经营,在安国药业的恢复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
全国解放后,随着所有制的改变,药市私营银行全部由国家金融机构代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