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简介: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在《我的父亲冯友兰》书中,冯友兰女儿宗璞(原名冯钟璞,1928年出生,著名作家)说:“父亲一生有三方面的贡献,一是写出了第一部完整的、用现代逻辑方法的中国哲学史,是这个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二是建立了他自己的哲学体系,第三他是一位教育家。”
冯友兰生前自撰茔联,“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这联现在就用甲骨文刻在他的墓碑背面。
冯友兰代表作三史六书是: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新理学》、《新世训》、《新事论》、《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
冯友兰生平简介(1895.12.04~1990.11.26)
冯友兰,字芝生,1895年12月4日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
1902年,冯友兰7岁上学,先读《诗经》,次读《论语》《孟子》,再读《大学》《中庸》,从头至尾反复吟诵。
1907年,冯家专门聘请教师负责冯友兰的教育,较正规地开设了古文、算术、写字、作文等功课。
1910年,遵其母嘱考入唐河县立高等小学预科。
1911年春,考入开封中州公学(今河南大学)中学班。暑期回唐河,与吴太夫人之侄女吴淑贞结婚。
1912年夏,转入武昌中华学校。1912年冬,冯友兰再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第二中学的高中预科班。
1915年9月,冯友兰考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开始接受较为系统的哲学训练。
1918年6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18年秋,任河南第一工业学校语文修身教员。
1919年,赴美留学。
1923年,冯友兰学成回国,始任开封中州大学哲学教授,并兼任文学院院长。
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1925年又到广州广东大学任教授。次年离开广东大学到燕京大学任教授
1928年,冯友兰离开燕大到清华大学任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并兼任哲学系主任。
1937年芦沟桥事变爆发后,抗日战争全面展开,清华大学被迫南迁。先迁往湖南长沙岳麓山下,后又迁往云南昆明,并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冯友兰任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
从1939年起,他先后出版了《新理学》、《新事论》(1940年)、《新事训》(1940年)、《新原人》(1943年)、《新原道》(1944年)、《新知言》(1946年)。这六部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新理学”哲学思想体系,冯先生将这些著作总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或“贞元六书”,表示其中华民族一定要复兴的坚定信念。
1946年,西南联大因抗战胜利而解散,清华大学亦迁回北京。1947年,解放战争节节胜利,冯友兰生怕新中国成立后中美断交,于是,婉言谢绝了至亲好友的挽留,毅然决然地返回了祖国。
1948年秋天,冯友兰回国后,当选为南京中央研究院院士,并被选为院士会议评议会委员。
1949年初,冯友兰辞去本兼各职,专任教授。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他调至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授,并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组组长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冯亦受到影响。
1973年10月,北大、清华大批判组成立时,与周一良、魏建功等同被委为“梁效”写作班子顾问,“和群众一同批林批孔”。
1973年批林批孔运动中,相继发表《对于孔子的批判和对于我过去的尊孔思想的自我批判》和《复古与反复古是两条路线的斗争》等文章,均得《光明日报》全文转载。
1976年写作《孔老二的“拨”与走资派的“扭”》等文。
1976年10月,四人帮失势,梁效写作班子解散,冯亦遭关押审查。1977年至1979年被列为反革命集团成员,受到批判,要求“说清楚”“与‘四人帮’的关系”,背靠背对其进行批判。
1979年获准异地参加中国哲学史讨论会,发表文章。
1980年-1989年,完成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 1981年,以86岁高龄口述完成的《三松堂自序》,1984年由三联书店出版;1982年获准赴美夏威夷出席国际朱熹学术会议。
1990年11月26日20时45分,病逝于北京友谊医院,享年95岁。
哲学家冯友兰的趣闻轶事:冯友兰哲学骨折
冯友兰女儿宗璞在《我的父亲冯友兰》这样写到:“抗战初期,西南联大几个教师从长沙赴昆明,过镇南关时,父亲的手臂触到城墙骨折。金岳霖对我说,司机警告大家,要过城门了,不要把手放到窗外。别人都照办,只有我父亲开始考虑,为什么不能放车外,放和不放的区别何在,其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何在,还没考虑完,就骨折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