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头酒于1913年问世于荆江之滨公安县黄山脚下南端的藕池镇,东临长江,北枕洞庭,南接潇湘。
1952 年,黄山修建了举世闻名的荆江分洪工程,伟大领袖毛主席、周恩来总理曾亲笔题词。国际友人常来此参观游览,题有“山河桥闸归眼底,畅饮黄山兴致浓”的诗句,“黄山头大曲”因此而得名。
藕池镇位于江汉平原的东南部,湘鄂两省的交界处,距荆州古城仅80公里,是湖北省公安县的南大门。 因池多盛产莲藕而得名。 藕池镇自古商贾云集, 素 以“小汉口”著称。自北宋时期建镇以来已经历近千年的风风雨雨。北宋年间,藕池镇就已是“夜市千灯照碧云,商店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的繁荣景象。舟楫畅通,资旅云集,不少商贾经营着酒业,因此沽客纷至。“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是当时的真实写照。藕池镇的酿酒业在清代曾盛极一时,大小作坊达十多家 , 声名日隆。后几经战乱,时盛时衰,解放后黄山头酒 又 获新生。正是这历史的曲折和迂回,赋予了黄山头酒难舍的记忆与浓厚沧桑的历史。
宋孝宗乾道六年九月(公元1170年),爱国诗人陆游赴夔州通判任时,夜泊藕池,品酒生情,临风把盏,作了一首 《 雨中系舟 》的 短歌“庚寅去吴西适楚,秋 晚 孤舟泊江渚,荒林月黑虎欲行,古道人稀鬼相语。鬼语亦如人语悲,楚国繁华非昔时。章华台前小家住,茆屋雨漏秋风吹。 悲哉秦人真虎狼,欺侮六国囚侯王。 亦知兴废古来有,但恨不见秦先亡。 开窗酹汝一杯酒,等为亡国秦更丑” , 以此表达了其无比的爱国热情。
所谓 好酒出深山。黄山头酒厂坐落于黄山头国家森林公园脚下。黄山头西毗松滋河,东邻虎渡河,北枕长江,南抚洞庭。境内大小山峰32个,主峰海拔268.8米,有“千里平川,一山独秀”的美称。“黄山青色,万片飞来”。黄山头丰富的森林资源,在大气中形成了丰富的微生物源。微生物源中含有丰富的、有利于酿酒的微生物,使得黄山头酒酒体丰满。
水是酒的灵魂。白酒生产靠的是众多微生物的参与,好水有利于酿酒微生物的代谢生长,进而有利于发酵产香;水质不良则会造成酿酒糟醅的发酵迟钝,曲霉生长迟缓,曲温上升缓慢,酵母菌生长不良,影响正常的产香;还会造成白酒口味上的涩苦,出现异臭,变色,沉淀等现象。
黄山头酒的酿造用水取于藕池湖水。藕池湖水来自长江,后经洞庭湖又流回长江,而长江水千百年来是各名酒的源头。藕池湖水清澈纯净,大旱不涸,且冬暖夏凉,饮之甘甜可口。
化验显示,藕池湖水酸碱适度、钙镁离子含量符合优质饮用水标准。甘冽的藕池水,确保了黄山头酿造所需的微生物菌群生生不息、发展壮大。
黄山头酒厂所在地属中亚热带北缘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具有霜期短、日照长,雨量充沛的特点。藕池镇所处纬度为北纬30度左右,所处的位置特别适合酿造酒。剑南春、泸州老窖、五粮液等知名品牌都在这个纬度附近。
酿酒之道:料为魂,窖为本。酒的生产过程一般先制曲,然后将粮食拌入辅料进行蒸煮糊化,经冷却拌入曲,然后装入窖池进行密封发酵,最后高温蒸煮,出来的热气,经冷却后液化的精华就是酒。在酒的发酵过程中,窖池中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和香味物质不断驯化、富集,并且慢慢地向泥窖深入渗透,变成了丰富的天然香源。窖龄越长,微生物和香味物质越多,酒香越浓,生产的酒也就越好。
黄山头酿酒的历史可追溯到北宋,有1000多年;黄山头有资可考的建厂历史也有100多年。半个世纪的辉煌,黄山头酒厂已经积淀下了1800多口老窖。 此外,悠久的酿酒历史,各种微生物经过遗传、变异、消长和衍化等微生物群落的演替,在黄山头酒厂所在地已经形成了酿酒需要的微生态环境,从这里产出的酒自然是酒中珍品和上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