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唐名胜古迹3
高唐简介
高唐,春秋时期为齐国西境之“高唐邑”,迄今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属中华民族黄河文化发祥地之一。另外,关于高唐名称的来源有以下两种错误说法:
(1)“因境内古有高唐山”或是“因地处沼泽之高地,故曰高唐”;
(2)与宋玉辞赋有关。因为宋玉之作《高唐赋》、《神女赋》两文之中多次出现“高唐”一词,便认为今高唐便是宋玉文中所指之“高唐”。
(1)说可疑。西汉刘邦元年(公元前206年)置高唐县,高唐县城设在“高唐邑”,高唐邑遗址在禹城市伦镇大城子坡村和小城子坡村之间的千顷大洼中。【见下图】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因域内低洼,无法排水,建不成囚地,故迁县城于今治。高唐邑遗址先为黄泛区,后为漯水阳,一向低洼。故“因境内古有高唐山”或是“沼泽之高地”说不确也。
(2)“与宋玉辞赋有关”说,更为荒谬。宋玉,战国时楚国人,屈原弟子。顷襄王时为大夫,王之近臣。善辞,以赋见称。著作颇多,其中有《高唐赋》、《神女赋》等作品传世。该两赋中,六次出现“高唐”一词,其赋中之意为:“高唐”乃云梦泽中一幢华丽的建筑,是楚怀王与顷襄王父子两人先后与“帝之季女,名曰瑶姬”的巫山神女梦中幽会之所。楚国之境不含高唐邑,云梦泽所指只是包括洞庭湖在内的汉中一带的湖渠。楚王怎能到当时属齐国的高唐邑游乐?更何况,“高唐邑”及其附近绝无巫山。“高唐邑是宋玉赋中的‘高唐’”之说错矣。
将高唐一名的由来,与宋玉辞赋相挂钩不但荒唐,而且是对高唐的玷污。高唐有史以来,便是一块文明、圣洁、儒雅、富饶的净土宝地。与历史上的任何风流淫荡故事无关。
据旧志记载,高唐上古为爽鸠氏之墟,爽鸠氏是上古五帝之一少昊氏的刑官。“高唐邑”做为地名,早在公元前554年,就出现在《春秋左传、襄公十九年》一文中。公元前206年的西汉元年,于齐国两界的重镇高唐邑建县,县用邑名,古称高唐县。
尧、舜、夏、商时代,高唐属兖州之域。西周时,文王分封诸侯,高唐被封为姬姓的用国。春秋时,高唐属齐国西界.称高唐邑。秦朝时,高唐属东郡。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汉因袭秦制;划分郡、县,始置高唐县,隶属青州刺史部平原郡。东汉时高唐属冀州部清河国。当时,高唐县区域含今禹城市和齐河县大部。县境西限是流经固河村西的故黄河,县城所在地在禹城市的伦镇西。三国时,高唐属魏国冀州平原郡的侯国。史书记载,当时“朱灵封高唐亭侯”。西晋时,高唐县属冀州平原国。
以“高唐”为地名的地方有数处,均与“侨置郡县”有关。西晋建兴五年(317年),高唐县建县523年时,侨置于今安徽省霍丘县高唐集。
所谓“侨置”,是指南北朝时期,由于五胡乱华(五胡乱华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多个少数民族大规模南下而造成与汉族政权对峙的时期。又称永嘉之乱或五胡十六国。五胡是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为避战乱,晋室皇族南渡长江,郡县官员、达官贵人以及部分百姓也随之南逃。为应付大量南下移民,东晋南朝政权利用侨置的方法,设立了众多的侨置郡和侨置县,以安置北方南迁来的移民。政府在流民聚居之地,按流民原籍之郡、县的名称设立临时性地方行政机构,进行登记和管理,并以流民中的大族担任太守和县令。侨置郡县“皆取旧攘之名” 原意本是寄寓,并无实土,侨州郡县的户籍亦只属于临时性质,著籍者可享受免除徭役的优待。多数侨置郡县形同虚设,实为流亡政府。
420年,刘裕灭东晋,建南宋。疆域北扩,山东之东南大部归属南宋。在江南侨置的山东郡县纷纷回迁。当时高唐县县境仍被北魏所占,高唐不能迁回原地,便侨置于省内的邹平(今邹平县孙镇高唐村),后迁至章丘(水寨)。
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于原高唐县处复置高唐县,属济州南清河郡。北齐文宣帝商洋于公元550年废除清河郡及灵县,高唐又改属于济州部清河郡。隋朝时,高唐属冀州部清河郡。开皇十六年(公元598年)属博州,统辖高唐、聊城、堂邑三县。同时,将刘宋侨置之高唐更名为章丘。
高唐县在近200年的流亡中,权或大或小,人或多或少,土或有或无,南下东去,没有解体,“高唐”之名向未隔断,并在侨置之处留下“名迹”。
封建王朝,帝王之忌讳甚多。帝所讳,全国讳。帝名之讳,其严最甚。与帝名有一字相同,或同音,或同韵,皆属讳的范畴,一律更名。高唐县名就因此三次。
唐贞观元年,唐太宗分天下为十道,高唐属河北道博州博平郡。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因忌讳“唐”字,于693年(武周长寿二年),将高唐县改称崇武县,此曰一改县名。改后的县名之意为:崇拜武则天。中宗李显复唐后,于神龙元年(705年),恢复了高唐原名。【注】讳:音huì,忌讳。
唐天佑四年(907年),四月,宣武节度使朱温代唐,即皇帝位,改国号后梁,年号开平。朱温,安徽砀山县人,一名朱全忠,又名朱晃,“晃”与“唐”同韵母“ang”,为避帝讳,欲改高唐之名,因县城东南有小土山,其形如鱼,称鱼丘山,县因山名,改称鱼丘县,此曰二改高唐县名。923年(后梁龙德三年),后唐灭后梁,于924年(后唐同光二年),复名高唐县。
鱼丘
936年(后唐清泰三年),河东季度使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之地起兵契丹灭后唐,被契丹立为皇帝,改国号后晋,年号天福。石敬瑭沙陀人。因“瑭”与“唐”发音相同,为避帝讳,石敬瑭称帝的当年(天福元年、936年),改高唐县名为齐城县,此为三改县名。947年(后汉天福元年),后汉灭后晋,又复名高唐县。
金时,在北方分十九路,高唐县属山东西路博州博平郡。元朝,全国设十一个行省,下设路、州、县。高唐初属大名路,后属东平路。至元三年改博州为东昌,辖高唐等六县。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于高唐属高唐州,直属中书省。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高唐县治所移于今地。
到了元朝,地方行政机构大改革,设省、府、州、县建制。至元七年(1270年),高唐县升为州,曰高唐州,此为四改县名。曾辖恩县、夏津、武城等县。当时全国有12省,22府,60州,1110县。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高唐称州,统恩县、夏津、武城三县。高唐州属山东布政使司东昌府。
清初,高唐州属东昌府,雍正八年升高唐州为直属州,辖禹城、临邑、平原、陵县。雍正十二年复归东昌府。民国元年撤州设高唐县,属山东东临道。民国17年直隶山东省府,25年属第六行政公署。民国27年高唐沦陷,属伪山东东临道,同属国民党第四行政公署。1945年高唐解放,人民政权属冀南第二专署。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为便于开展工作,曾于1941年初将高唐县分为唐北县和唐南县,同年秋又合二为一,复名高唐县。公元1949年,高唐县属平原省聊城专员公署。1952年,平原省撤销,改属山东省聊城专署。1950年将茬平县侯桥等11个村庄划归高唐县。1956年3月撤销清平县后,将其旧城镇划入高唐县;同时将茌平县琉璃寺乡划归高唐县。1958年1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禹城县全境并入高唐,1961年l0月恢复禹城县。高唐县仍辖原境。
高唐县的铺、屯
高唐有铺村16个,屯村66个,铺村,屯村数目之多为鲁西附近县市之首。高唐地处南北交通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高唐州志 疆域》曰:“胥经于此,以达两京……车粼粼,马萧萧,还杂于周,行者终日不绝,所以自昔号为要冲之地,繁居之邦也。”官方为了传递公文和给过往官员提供食宿方便,在各交通要道上,每隔一定距离便设“铺”一处,以应需要。高唐县的铺村,大都坐落在县境内的几条古“官道”上,他们以总铺为起点,分别向西,向南,向北排列开来,铺与铺的距离或5里或10里,以距离总铺里数至多少,称“××里铺”。从县城内向西去的古官道,西经十里铺,十五里铺,二十里铺,张铺(距县城25里),三十里铺等5个铺村,通往运河岸边的古城——临清。在纵贯高唐县境南北的“官道”上,共有8个铺村。即高唐城北的五里铺,十里铺(今称东铺和西铺),十五里铺,二十里铺,三十里铺等5个村铺和高唐城南的南五里铺,十里铺,五里铺(古灵城北五里处)等3个铺村。位于县城内的“总铺”,是县境内的核心铺,它和今旧城镇东南的十里铺,也记入我县铺村之列。
屯村的设立主要因为高唐地处交通要道,因元末连年战乱和天灾,兼之明建文时的“靖难”之役(俗称“燕王扫北”)使两淮、山东、河北、河南之民十亡七八。尤其山东的高唐州、东昌府为当时的主要战场,已成荒无人烟之地。以至于“春燕归来无栖处,东地千里少人烟”。明朝定鼎,既实行了大量的移民屯田,移民多来自山西洞洪与山东胶东一带。因此,大多村落多于此时形成。所以带“屯田”色彩的地名很多。今南镇乡共有48个自然村,有8个带屯字的村庄。它的近邻赵寨子乡,共有39个自然村,有7个带屯字的村庄。高唐真是 “无屯不成乡镇”。
土著为村,迁民为屯。下面以乡镇驻地为例说明:
梁村 梁村原名九曲寨,因寨墙九曲而得名。又因军队曾在此“屯粮”,故称粮村,后谐音称梁村至今。
尹集 尹集因明朝尹姓“立村设集”而得名。
张大屯 明洪武年间张达奉旨迁民在此屯田立村,称张达屯,后称张大屯。
杨屯 因明朝杨氏官人督迁百姓在此屯田立村,故名杨官屯。1982年更名为杨屯。
赵庄 因唐代赵氏立村而得名。
张庄明成化年间,张氏由山东省莱阳、即墨迁来立村而得名。因南北大官道由村西经过,常有官家在村头饮马歇脚,故早年称“皇家湾张庄”。
历史上黄河曾四次流经高唐县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发生了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洪水从宿胥口(今淇河、卫河合流处)夺河而走,东行漯川,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又与漯川分流。其走向是今浚县、清丰、馆陶、博平、高唐南镇南,折北经高唐故城西(今固河西)、平原西,至东光西,汇合于漳水,在黄骅入海。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使人塞瓠子决,黄河又从周定王所徒河道入海,流经高唐县境东南部。后称此为西汉河道。
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决口,东南冲进漯川故道,经今河南南乐,流经观城、范县、阳谷、茌平、高唐县故城西(今固河),至禹城别漯川北行,又经山东临、惠民等地,至利津一带入海。
宋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黄河于河北大名第六埽(今河南省南乐县西)决口,冲出一条新河道,名二股河。流至南乐,入唐开马颊河,经冠县、莘县、高唐清平以北,经夏津、高唐之间至平原,入马颊河至无棣(山东无棣县)北15公里入海。
综上所述,历史上黄河曾四次流经高唐,总计1761年之久,由此而形成了几条较大的故道,所以说高唐属黄泛冲积平原。
古高唐之八大景
古高唐八景有马湾晓月、浮图映日、高阁凌云、郑桥渔歌、南寺锺声、爵堤雪影、龙井清泉和漯水秋风等。后由于漯水不存,又以唐寺棉市取代。
【马湾晓月】“马湾”即“马颊河”。它流经高唐的时候有水曲折流出,形成黑龙和白龙两个水潭。每当有下弦月出现时,月影映射到水面上,月亮和月光就在水面上浮荡,称为高唐八景之一。
【浮图映日】“浮图”是塔的别称。高唐有一个很有名的佛教寺院大觉寺。有十三级佛塔一座,高三十六丈,高耸入云,耀眼生辉。传说是唐代尉迟敬德所建,清道光九年(1828年)地震时倾斜,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倒塌,现正着手重建工作,此也称作高唐八景之一。
注:浮图为梵文的音译,为佛陀的旧译。又译为:浮陀、浮屠等。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佛教为浮屠道。中国佛教徒多将浮屠视为佛塔。这是因为把佛塔窣堵波(stupa)误译为浮屠而造成的,窣音:苏。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