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惠 约:南朝梁。俗名楼灵灿,竹山里人。17岁出家为僧,法名惠约。历居山阴天柱寺、梵居精舍、西台寺、京都草堂寺,于金华山建智者寺。天监十八年,梁武帝延请惠约在等觉殿设无遮大会,修八关斋,受善萨戒。惠约书写“愿皇成佛”四字而导,梁武帝面北亲执弟子礼,称惠约为“智者国师”。在梁武帝带动下,朝野士庶,举国臣民都崇信佛教。梁大通四年奏请皇上在故居置本生寺。2.傅大士:南朝粱时人,原名傅翕,与达摩、志公共称粱代三大士。粱普通元年遇见梵僧嵩头陀,在松山双梼木间结庵,自号“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惠大士”。前后三次进京结交梁武帝,为梁武帝讲《金刚经》。在京弘法所度道俗不可胜计,使他成为佛教中领袖。武帝许可他于双梼木旁建双林寺,他把家产悉数捐给寺院,自称结茅而居。他首创转轮藏以藏佛经。他的主要佛学思想收入现存《傅大士录》四卷中,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思想家。3.骆宾王:(619~约689)住义乌城内,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称“初唐四杰”。7岁因对客咏《鹅》诗而才名远播。创作长诗《京帝篇》《畴者篇》等,一时朝野传颂,誉为绝唱。后助徐敬业起兵反武则天,为艺文令,起草《为李敬业讨武氏檄》,轰动朝野,旬日之间,天下反武势力集结十多万人,此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檄。武则天死后,鲁人郗云卿辑宾王诗行世。清代义乌人陈熙晋辑《骆临海集笺注》10卷,为传世佳本。4.喻良能:南宋。官塘喻宅人。绍兴廿七年(1157)进士,向皇上进献《忠义传》,起始于战国王蠋,终于五代孙晟。共190人,集20卷,要求皇帝把此书颁发给武学,让将帅人手一册,孝宗皇帝感慨地嘉奖说,“良能质实平正”。后迁任国子博士兼工部郎中,太常丞,知处州,以朝请大夫致仕。著有《忠义传》《诸经讲义》,《家帚编》,《唐论》四卷,《诗文》十卷,《笔断》二卷,《文选补》一卷,皆秩;惟《香山集》34卷存《永乐大典》本16卷。他与弟良弼、何烙、杨炳被永康状元陈亮称为乌伤四君子。5.徐 侨:(1160~1237),靖安里龙陂(今王宅乡)人。南宋著名政治家,淳熙十四年进士。历任刑工部架阁文字,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后授直宝谟阁,江东提刑,又知安庆府、提举江南东路常平茶盐事。由于直言遭贬归义乌。沿途军民设香案拜送者甚众。绥定六年(1233),徐侨又被重用,穿旧衣破鞋入朝觐见皇帝,劝皇帝要看到国家的困难,要正心、齐家、知人、安民。帝为之惊叹,委侨兼侍讲、国子监祭酒、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官,以宝漠阁待制退休,谥“文清”。徐侨有《读易记》3卷,《续史诗纪咏》1卷,《杂谈》1卷,《文集》10卷存世。9.朱丹溪:(1281~1358)赤岸人,名震亨。36岁到东阳向许谦学程朱理学,因母病不愈而习医。求教于杭州各医罗知悌,回家乡给人治病。为贫穷病人治病不取报酬,穷人则送药上门。晚年著《格致余论》一书,又著《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论辩》《外解精要发挥》《宋论》《金匮钩玄》《素向纠略》等,弟子还为此整理了《丹溪先生医著》《丹溪医集》《朱震亨医学文集》等多种。他创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点,强调保护阴气,滋阴降火,为滋阴学说打下基础。他的主要医学成就是“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其学说远播日本,迄今日本尚有“丹溪学社”,医学传人历代不绝,誉为金元四大医家之一。⒑王 祎:(1322~1374)尚阳来山人,元末明初著名文史学家,《元史》总裁。师从柳贯、黄溍。元至正八年游燕京时写了篇纵论天曾上八千言书,上呈朝廷。黄溍编《后妃功臣列传》时,王祎同执笔。因为战乱,回家著述。吕祖谦撰《大事记》,王祎续编《大事记续篇》。尔后又写了大量笔记,成《丛录》一书。元至正廿一年向朱元璋进《平江西颂》,朱元璋说:“吾故知浙东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渊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把王祎作为近臣,成为预教大本堂(教太子读书)。洪武五年奉命出使云南,被梁王所害。正统六年(1441)谥“忠文”。著有《王忠文公集》《大事记续编》《卮辞》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