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佛教考及其他

梵净山佛教,经过元代的延续,到了明朝永乐年间,有了很大的发展。禅寺四布、僧侣云从。至明万历时期,梵净山佛教,掀起了第一次兴盛高潮。万历四十年(1612),临济宗断桥妙伦系碧峰性金下突空智板派(突空智板演派:智慧清净,道德圆明。真如性海,寂照普通)第六世妙玄德颖禅师,奉旨兴复梵净山佛教。
妙玄德颖禅师,俗名李颖,为明神宗国舅,李太后兄弟。因厌荣宠,喜禅法,遂遁迹梵净山麓落发,后世尊为“梵净山中兴第一祖”。妙玄德颖禅师曾与笑岩德宝、憨山德清等诸名宿相过从,尤与憨山德清甚契。憨山德清是李太后所倚重的禅门法将,深得妙玄赏识,且又彼此同辈,同样为突空智板下第六世孙,故相交莫逆。
明万历四十年,妙玄兴建金顶释迦殿、弥勒殿。之后,相继敕建的有承恩寺、坝梅寺、护国寺等,一时梵净山成为人天共仰的弥勒道场,五溪地区的佛教重镇。影响渝东南及湘西地区。尤其与湘西辰州、沅州、靖州佛教互结法缘,譬如“湘西第一山”的靖州洪江嵩云山、沅州府治地的芷江明山、辰州府治地的沅陵龙泉山等,都与梵净山互有禅师来往。《敕赐梵净山重建金顶序》  《敕赐碑》,全称《敕赐梵净山重建金顶序碑》,位于梵净山老金顶下,碑高2.9米,碑心高1.85米,宽1.51米,碑额竖刻"敕赐”两个大字,左右饰以腾龙拱护纹,上罩彩云。碑文悉为楷书,计1349字,其中序文838字,附文516字。其碑序文,骈丽优美,为梵净山的千古绝唱。碑文全文如下:敕赐《赐梵净山重建金顶序》  伏以,四海名山,九洲巨镇,十方净土,众姓福田。故东岱、西岱、南衡、北常,悉禹王封禅之所;而玄寺、缁庐、青鸳、白马,皆佛子接引之区。水上闻香,始辟漕溪法界;空中飞赐,因开潜麓化城。山以仙名,地关人杰。  窃见梵净山壁立黔南之境,轴连楚蜀之间。仙洞灵台,咸棋布而卢列;奇峰古刹,俱凤翥而鸾翔。天心池、金沙池、九龙池、倒泻银河,无异临海之桂鹤;太子石、青阳石、金子石,高标玉笋,不让陈仓之鸣鸡。独红云金顶为最奇,宜白莲社之茂建。雪消六月千溪涨,洪溢江源;日转双峦万壑阴,崇(……)。翻经台下,时看百鸟衔花;选佛场中,更有觞安寄!宁惟游人断白苎之响;抑且景物负赤诚之霞。而请曰肆今宇内提衡方岳者,佥谓两间之巨镇,所以立天地而不毁,冠古今而独隆者,无如四大名山。而不知此黔中间之胜地有古佛道场,名曰梵净山者,则又天下众名岳之宗也!  旧说者以弥勒、释迦二祖分管世界,用金刀劈破红云金顶,于是一山分为二山。是山也者,上之穹隆接天下,而三十三天不为译音渺;下之厚重住地,而九土九京不为蚴鹨。虬螭结蟠,林木郁苍;剑气横天,仙梯接斗。叠经台,炼丹台,层峦耸翠;献果山,凤凰山,飞彩流丹。四时有不谢之花,缡缡然篷莱三岛;八节有长生之景,炳炳兮阆苑瑶池。霞光万道笼金鼎,普天圣真如云集;紫辉千丈罩玉门,率土明神似雨临。至若九十九溪一溪不知之说,尤见此山之广大;宝藏兴,货财殖,囊括天地之万有以为储。且也,崔崔巍巍以示其险,默令进香鼎礼者履险如夷;岩岩以恶其势,阴使敬重三宝者率蒙善报。所谓大地乾坤,无边法界,极乐天宫乎!  盖自开辟迄今,海内信奉而奔趋,不啻叵云而若水;王公大人之钦谒,恒见月盛而日新。久已灵驰于两京,倾动于十三布政,劳旌于抚按,烦顾于道府,诸侯莫不期以魂交黄帝而梦接安期。古来得道成真,又莫不于斯凝神,于斯蜕颖,他如仙迹所遗,标题所载,种种灿著以殚述。既自播乱之后,传闻四方,往来朝睹人希,非复旧盛,倘变佛老运数之厄使然!第此山之灵异,千载一日也。窃计世道之兴隆,佛神司命;而山岳之显爽,多自修培。  幸际仁明在位,泽遍八方,恩施还定,百神是依,千载奇遇。以故天哀名山之颓,而赐以钦命们妙玄重建金顶正殿,足为万圣临銮。蒙钦命抚按、道府各衙门作兴允议,然而山连四府,当与国运俱隆。玉简金书,伫见与人又并烂山灵。  谨序,赐进士第北京户部郎中李之彦谨题。                    太后娘娘李 应天府太师常乐  太监王,国子监林,礼部尚书张,户部郎中李,钦差巡抚贵州重门张、×、巡按监察御史杨,钦差总镇都督×、×,贵州布政司谢,钦差出巡抚苗道×、刘,铜仁府知府陈、陈,推官张,思州府知府赵,石阡府知府鲁,思南府知府舒、张,坐营司周,钦差平头守备刘,印江守备赵,印江知县郑,铜仁知县丘。应天府居士朱,同录陈氏男,孟林江氏。  乡官:任、周、罗、田、杨。  朗溪司:任、田,提溪司杨、张,乌罗司杨,平头司田,省溪司杨。  赐进士乡官:喻、肖、徐,举人:田、鲁、姚、杨、陈,  生员:周一登,钱正阳,
  九皇洞、九皇殿、三清殿、圆通殿、弥勒殿、释迦殿、通明殿 法徒:真清、圆容、圆真、圆普,圆洪、圆显、圆贤、圆冰、圆名、圆清、圆圣、圆 、圆庭、圆惠、圆观、圆霞、圆满、圆德、圆坤、圆宗、圆善、如清、如会、真祥、圆登、海源、明通、明然、明登、性海。  化主:圆通、海聪、圆盟、法空、圆成、明进。                           大明万历戊午岁仲春吉旦  诸天烛:一藏  金刚尊经:一藏  各方们道、各府官长、各司土官、各洞里老、平民人等:一切诸人,起尽不善,坏吾此山,领受此愿,犯者即还。  承恩寺:常住田米二担,地田杨用胜己、杨胜杖。  天庆寺:  朝天寺:常住田七斗  天林寺:常住田八斗  天池寺:  东南至平、省司;东至乌罗司为界;西至提溪司为界;北至朗溪司为界。  信善:文理通,刘可富  头目:杨光国,王界臣、王海云,  平头把总谭,界牌把总刘,忠进把总王,凯文把总田,滑石把总吴。  石匠:僧真香、胡贵  注:《敕赐碑》位于梵净山老金顶滴水岩下,此处海拔2270米。
经过妙玄的苦心经营,得到皇太后及诸王公大臣的鼎力相助,四方禅侣和护法居士的大力护持,梵净山成为周边地区的佛教中心。地方名流、过境仕宦、行脚僧侣,都在梵净山留下许多赞咏的诗文,为梵净山的人文历史,增添血液。
妙玄德颖禅师嗣法弟子有香山圆满、彻空圆通等。其中彻空圆通传德悉明慧、德悉明慧传宝山真贵、宝山真贵传明然如泰。明然如泰曾在破山海明门下受具足戒,亲炙破山禅法有年。又得宝山真贵印可并付源流,故明然如泰身兼破山禅法与妙玄禅统,一时成为禅门宗匠,前来参访者不绝道路。
明然如泰作为梵净山妙玄禅派第五代住持,深得缁素钦仰。在接引众生的方法上,又吸取破山海明的风格作略,一时门庭济济。得明然如泰禅法者,达四十三人,登堂入室者遑论其数。与赤松道领、梅溪福度,互为倚角,成为黔省佛教禅门宗擘,思想领袖。
明然如泰传法见空性晓,见空性晓传法慧惺海阔。当时西南地区战火已熄,梵净山不再是战乱中人们渴求向往的净土。因为海晏河清,四方夷宁,梵净山的重要地位已被黔灵山取代。而黔灵山的开山祖师赤松道领,是破山海明法孙、敏树如相法嗣,与慧惺海阔同辈。但赤松道领是破山禅系的嫡传子孙,当时西南禅宗又是破山禅系的一统天下,作为突空禅派子孙的慧惺海阔,为争取在禅门地位,扩大影响,不得不以破山禅系子孙面目出现,故其塔铭有“传临济正宗破山明祖下第三世”之镌。
鉴于破山海明禅派一统西南三省及周边邻省的局面,梵净山妙玄禅派的慧惺海阔禅师遂更换门庭,直以破山海明三传弟子的身份出现,以求禅门正统地位,亦不得已矣。虽然慧惺海阔禅师改认破山门下,但其传法延脉仍用碧峰下突空派妙玄系字派。慧惺海阔传普观寂照、普汪寂受。普汪寂受传觉洪照济和香山照琛禅师。此即延续了突空智板演派:智慧清净,道德圆明。真如性海,寂照普通。所以,梵净山禅系在可考的史料中,还是以突空派禅系为最古,而且比较完整。脉源宗谱碑  脉源宗谱碑位于金顶下镇国寺至《敕赐碑》路旁的明然和尚墓塔前。  墓塔为6面5层石塔。碑高1.7米,宽1.03米,素面楷书925字,其中序文614字。碑上方阴刻“脉源宗谱碑记”6字。  该碑序文记载了梵净山名的来历系明国舅李妙玄“隐于思铜之深麓,因见其山函与峭拔迥常,审之古籍乃得山名为梵净也。”  记叙了自妙玄至明然和尚的师承关系,以及明然的生平。并载有梵净山历代住持墓之所在,是研究梵净山佛教史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该碑竖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1981年5月,印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从明宣德至隆庆百余年间,可述者尚有月溪、立禅、镜文、广能、雪光、彻空、碎尘、拜经、箬笠、悦禅、一天、云轩、明玉、苗僧等,他们或籍隶黔省,或者在黔开法。虽然不一定是禅宗派系,亦关系到贵州佛教的发展。
除了突空派禅系外,当以破山派禅系在梵净山的影响最大,而且历史最久,跨越了整个清代,直到现在仍然还有其子孙在梵净山周边地区繁衍。
在梵净山周边的铜仁、石阡、思南、黄平、镇远地区,均有许多破山派禅师大树法幢,高扬禅法。譬如破山下灵隐印文禅师法嗣慈济海舟,在镇远云台山弘扬禅法多年。破山下燕居德申法嗣述中合舜,在黄平云居开法。破山下半云如慧法嗣三能性柔,在黄平九龙开法。破山下象牙性珽法孙纯一道源禅师法嗣无涯昌太,在思南海云开法。破山下敏树如相法嗣颖秀真悟禅师,亦曾在思南安化东山弘扬禅法,其法嗣长明性炅在此跟随多年。另外敏树法孙黔灵山赤松道领法嗣云石明源、行周常在,皆在平溪(今玉屏)紫气山弘扬禅法。还有敏树法嗣天隐道崇,弘扬禅法于石阡中华。天隐法嗣大凡昌宗,弘扬禅法于思南太平。天隐法嗣识竺海伦,在石阡中华继席开法。敏树法嗣天湖正印,弘扬禅法于思南中和。
破山下灵隐印文、燕居德申、半云如慧、象牙性珽、敏树如相等禅师,均有法嗣法孙在此弘扬禅法,而以敏树如相禅派弟子为最多。敏树如相法嗣圣符道越及其子孙,则是直接在梵净山弘扬禅法的巨擘。

清风(2014-05-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