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崖洞洪崖洞位于重庆市沧白路、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的滨江地带。以巴渝传统建筑特色的“吊脚楼”风貌为主体,依山就势,沿江而建,让解放碑直达江滨。洪崖洞整体业态分为纸盐河酒吧街、天成巷巴渝风情街、盛宴美食街及异域风情城市阳台四条大街。四条大街分别融汇了当下所有时尚元素,美国全球连锁海盗酒吧等一系列全球知名酒吧的加盟,不但可引领重庆新娱乐生活方式,也将带动重庆夜生活的新标向。成巷巴渝风情街为世人展示的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时尚潮流,以2300年前的巴渝盛景为载体,展示出当时盛行于世的青砖、石瓦、红檐绿瓦的古典民居,早已流传的前店后厂“民间工艺作品”也将现身于此。盛宴美食街为大家展现的则是一种“另类美食城”的盛景,一个集中外古今名店于一堂的美食盛景。
明初戴鼎筑重庆城,建有十七门,九开入闭,洪崖门是闭门。所谓闭门,就是修得有城楼,有门的样子,但却没有门。闭门不能进出,纯粹用于军事。洪崖门面临嘉陵江,能控制好长一段江面。明末曾在洪崖门左面城墙上安有大炮,因而现沧白路过去就叫炮台街。那大炮面对长江、嘉陵江两江汇合处,本是防备张献忠的。哪知张献忠在铜锣峡遇阻,亲带少数精兵奔袭江津,然后顺江而下,从通远门攻入重庆城,洪崖门上的大炮就没有起到过作用。
洪崖门就得名于洪崖洞。从临江门到千厮门之间,是一堵悬崖,城墙和洪崖门都建在悬崖上。在洪崖门下面靠右的悬崖下有个洞,就是洪崖洞。洪崖洞上原来有一条小溪,那小溪发源于城内的大梁子(现新华路),经大阳沟、会仙桥到洪崖洞,从悬崖上跌下,形成瀑布。因此,直到近代之前,"洪崖滴翠"一直是重庆的一大景观。后来,城里的树木被砍得差不多了,人口也增多,那小溪成了污水沟,洪崖就不滴"翠"了,而是悬着一条污水"瀑布"。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多次整治,才把那污水纳入到下水道中。
抗战开始后,重庆成为陪都,人口猛增,重庆城中心从下半城移到上半城。上半城的污水往洪崖洞流,垃圾也从洪崖洞上往崖下倒,在这儿捡垃圾的人也就成堆,加上洪崖洞里可以避风雨,于是洪崖洞就成了叫花儿"丐帮"的窝子。为了争夺"霸权",叫花儿们还经常打架。直到解放后,在洪崖洞下的河边,都还有人捡垃圾。笔者小时候就在那河边捡过废铁烂铜,有一次还捡到过一个钱包,里面还有好几角钱呢。
大约是上个世纪20年代,洪崖门被拆除。但因那悬崖太陡,还是没有路进出城内外。大约40年代,才在那悬崖上开出一条小路来,沟通了城内外。洪崖洞下临镇江寺和纸盐河街,都是码头,且相当热闹。于是,那洪崖洞两侧的悬崖下就建起一排排吊脚楼。从江上往上看,那吊脚楼层层叠叠,错落交致,似摇似晃,构成重庆城特有的风景。
洪崖洞住的都是穷人,不是搬运工就是扯船子(纤夫)。最靠悬崖的人家,不少都是洗衣人。笔者一个远房伯伯,抗战时从农村来到重庆,就住在洪崖洞侧,一直靠为人洗衣为业。每天凌晨,那小巷就开始弥漫着热气,充满着肥皂气味,一片洗衣声。白天,从城墙上看下去,那吊脚楼伸出的一根根竹杆,晾满了衣物,在夕阳中摇晃,颇为壮观。
嘉陵江年年都要发沙水,水一涨上来就把那纸盐河街淹没,淹了那洪崖洞下的吊脚楼。弄得不好,那水就会把吊脚楼冲垮卷走。水退了,一条街的人一起努力,冲洗淤泥,然后把搬到坡上的家具什么的搬回家。用不了多久,那被冲垮的吊脚楼也重新立起来。年年如此,体现出重庆人的顽强精神。
解放后,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沿江码头,特别是临江门、千厮门码头逐渐衰落,洪崖洞也逐渐失去往日的热闹,那吊脚楼经历了几十年风雨,也摇摇欲坠,成了危房。近年滨江路的建设,彻底改变了沿江两岸的面貌,镇江寺消失了,纸盐河街没有了,洪崖洞的破棚烂房屋也拆迁了。小天鹅集团把这片土地买下来,建起了颇具重庆特色的饮食休闲街。那一幢幢仿古吊脚楼,依山而建,鳞次栉比,谁见了都会眼睛一亮。洪崖洞的往昔,不会有多少人记得了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