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历史概况

家乡区县: 甘肃省民乐县

      民乐历史文化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六坝一带就有人类繁衍生息。2009年在六坝镇五坝村发现的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墓群,出土彩陶器距今4000多年,将民乐历史推前到4200~4300年之间。考古资料证明,属四坝文化类型的东、西灰山遗址所处的年代,应从新石器时代末期开始,属早于青铜器的砷铜时期,具体年代为公元前近5000年。东灰山遗址木炭标本经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碳14年代测定,结果为距今4356±105年或4484±108年,树轮校正年代为5000±159年;采集的半炭化小麦标本,经北京大学考古技术室中子加速器测定,结果为距今4230±250年,超出了夏纪年。东灰山人以农业为主,兼营狩猎、采集和畜牧,农业生产水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小麦、大麦、黑麦、高梁、栗(谷子)和稷(糜子)等五种农作物遗存,在同一遗址中发现,在全国还是第一次,世界上也属罕见,意义十分重大。东灰山人主要生活在夏代,到商代随着六坝滩逐渐断水变为荒漠,大部东迁陇东环江流域(今庆阳地区),少部分迁至山丹四坝滩,到西周、东周、战国时,史书已明确记为虞氏、禺知,即月氏了。在秦始皇病死前后,月氏最强,它攻灭乌孙,统一了河西,东部即以今永固城为月氏城,西部以今临泽昭武为国都,建立了河西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着东起凉州西至沙洲(今敦煌)绵延2000公里的广大地域。
     从公元前206年西汉建立,月氏人受匈奴冒顿单于的第一次打击而西迁,史称大月氏,少数留居祁连山未西迁移者史称小月氏。后又连遭二次打击,被迫进行了三次大迁徙,匈奴乘势占领了河西。从此,东起番和(今永昌县)西至盐泽(今罗布泊),南界祁连,北连居延,都成为匈奴右贤王属下的浑邪王的分地,其最初的驻牧地即史家称之为单于城的永固城,浑邪王统治张掖前后80余年。元狩二年(前121年)春夏,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奔袭浑邪王,战果辉煌。浑邪王杀休屠王,率众四万余人归汉,使整个河西空无匈奴。于是汉武帝在元鼎六年(前111年)置张掖郡,境内始置氐池县,属张掖郡所辖10县之一。西汉初始元年(公元9年)王莽篡汉,改氐池为否武。王莽失败后,淮阳王刘玄即位,张掖属国都尉窦融掌管河西,今民乐境内仍置氐地县。东汉设氐池县。
      三国时境内属魏国,到西晋一直设氐池县。东晋十六国时的前凉,境内首置三郡四县:张掖郡辖氐池县,祁连郡辖祁连县、汉阳县,临松郡辖临松县。跨越前秦、后凉,建制不变。北凉时仍置三郡四县,除金山郡领氐池县外,余同前凉。北魏时设汉阳县,设临松郡辖安平县、和平、民乐县县。西魏时单设临松郡,辖安平县、和平县。北周设金山县,属张掖郡。隋大业初,撤金山县入删(山)丹县,唐不变,其后和五代十国时,境内随张掖先后建立的沙陀、吐蕃、张仪潮政权和甘州回鹘等政权而变更隶属关系。北宋政权未及张掖。1028年,西夏李元昊夺取甘州,称帝后,境内属治所甘州的镇夷郡、宣化府。西夏统治张掖长达199年。1226年成吉思汗攻陷甘州,县境归元,设甘肃行中书省,省会为甘州,境内属甘州路。明代,甘州置甘肃镇和陕西都指挥使司的派出机构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今民乐县境属分巡西宁道的甘州前后左中右5卫。清雍正三年(1725年)设甘州府,曾置东乐厅。前隆八年(1743年)迁张掖县丞驻东乐堡,置东乐分县,又称东乐县丞,隶甘州府。辖一驿十四堡。民国2年(1913年)东乐县丞升格为东乐县,属甘凉道,民国18年(1929年)迁县址于洪水城,12月19日更名民乐县,取“人民安居乐业”之意。童子坝、大小堵麻河流域的村堡都划归民乐县管辖,是为民乐县历史上县域面积最大的时期。民国16年起属更名的甘凉行政区,民国29年(1940年)又属更名的第六行政督察区。1949年9月17日民乐县解放,到1958年底,先后隶属陕甘宁边区张掖分区、甘肃省行政公署张掖分区、武威专区、张掖专区,1958年12月--1961年12月,民乐与山丹县合并,1962年1月1日,恢复民乐县建制,先后隶属张掖专区、张掖区、张掖地区、张掖市。

^~甍*(2014-05-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