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河大桥建桥史

家乡区县: 北京房山区

据文献资料考证,早在金代琉璃河上就建有桥梁。南宋诗人范成大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也就是金大定十年出使金国途经琉璃河,触景生情作有《琉璃河》诗:“烟林葱茜带回塘,桥影惊人失睡乡。陡起褰帷揩病眼,琉璃河上看鸳鸯。”从诗文中可得知,在金大定年间,琉璃河上就已建有桥梁。

元初, 朝廷官员王恽曾呈《请起盖良乡县留李河桥事状》:“……有旧来经由留李河(琉璃河旧称) 桥道…… 兵革以来, 桥废不行……窃详若依旧盖起留李河桥道, 不惟道路高平径直……”这表明金末琉璃河上仍有桥,后来在金元交战中被毁,王恽上报中书省,请求重新修筑桥梁,这促使朝廷加快修建琉璃河桥。南宋丞相文天祥率领宋军抵抗元军,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因不敌,在今广东潮阳海丰附近的五岭坡一带被俘,至元十六年(1279年)被解往大都(今北京) 路过良乡县琉璃河时感怀赋诗《过雪桥琉璃河桥》:“小桥度雪度琉璃,更有清霜滑马蹄。游子衣裳和铁冷,残星荒店乱鸣鸡。”元代修建的琉璃河大桥可能毁于元末的战火。今存琉璃河石桥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 5 3 9年)。据琉璃河石桥北东侧《敕修琉璃河桥堤记》碑:“嘉靖己亥,皇上驾幸承天,睹民艰涉,恻然悯之。比銮回,敕工部尚书臣甘为霖督修。”琉璃河石桥开工后,财力不支。《明世宗实录》载:“甘为霖上书请行开纳事例,通查各省无碍银及变赏大隆兴寺基银,一体解赴工所,仍摘发河南、山东班军应役。”得到明世宗的应允。后甘为霖因病去职,不终其事。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十一月癸酉,诏令工部尚书甘为霖回部管事,由本部左侍郎杨麒代视琉璃河桥工,与杨麒一起督修石桥的还有内官监太监陈准、袁亨等。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五月乙丑,琉璃河石桥完工。据《明世宗实录》记载,建造琉璃河石桥的同时,在桥的南北两侧还建有两座牌坊。同年五月乙丑,明世宗下诏名其北牌坊为“天命仙传”,南牌坊为“利民济世”,后又命北牌坊为“仙积”,南牌坊为“永明”。最终南北二坊被命名为“咸济”、“玄恩”。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徐杲等在修琉璃河桥堤时,将二坊重新装饰。清康熙年间,二坊已坏废。建造琉璃河石桥,耗费巨大,据《大明会典》记录,共取用各处帑银30余万两,内钦助银93800余两。明隆庆三年(1569年),良乡知县安守鲁修《良乡县志》时,把琉璃河与石桥称为“良乡八景”之一,名为“燕谷长虹”。

汜逝岐(2014-05-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