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河大桥维修记载

家乡区县: 北京房山区

位于琉璃河石桥南头东边的《敕修琉璃河桥记》碑,记述了明万历年间修缮琉璃河石桥及路堤的史实,也就是第二次维修。明万历年间,石桥南侧三洞坍塌,路堤也有泐有拆,过往行人无法通行。明神宗获悉后,产生恻悯之心,神宗母慈圣太后首先捐银1万两,六宫而下也都有所捐助,神宗出银29054两,不足之数则佐以水衡钱及各处进助银两,令内宫监太监何江前去修造。自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冬到万历三十年(1602年)春,石桥和路堤修缮完毕。
第三次维修在光绪十六年(1890年),是年夏连日大雨倾盆,山水暴发,异常汹涌,将桥冲断20余丈。为供行人通行,只好在桥东添设渡船,可是两岸行人因等候的时间太久而争相抢渡,几至相殴。地方官员上奏朝廷后,朝廷立即调拨巨款,命直隶总督李鸿章派员监修,年余竣工。
民国时期曾数次修葺,均属于一般维护。日本侵略军投降后,河北省公路局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整修京保公路,在琉璃河地区一带农民的配合下,拆除琉璃河火车站以南、以北的岔道两边的大墙,将其中基本完整的桥栏杆石件运回琉璃河桥上,又用旧石料配制一部分桥栏杆石件,将琉璃河桥的栏杆重新修复。国民党军队撤退前,将琉璃河石桥的桥面条石掀起多处,并在桥头挖出几道壕沟,以阻挡解放军。
1959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北京市道路管理处对琉璃河石桥实施第四次维修,包括桥基及海墁维修工程,修理桥台、桥墩,整修驳岸石墙等,并将桥面的旧沥青面层修补后,又加铺一层沥青面层。
1999年10月,在琉璃河石桥的西侧建成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桥。从此,琉璃河石桥由公路桥梁改为文物桥。由于琉璃河石桥年久失修,造成桥面下沉,券洞开裂,损坏严重,被撞毁的望柱达74根,栏板60块。 2001年5月29日,进行琉璃河石桥的第五次修缮工程,2002年7月29日竣工,修缮桥南的护坡,进行河底清淤、河底石铺墁,把原来的混凝土桥身栏板、望柱栏板换成石制材料,把桥面沥青面清理掉露出桥面石等。琉璃河石桥脱下穿了几十年的“沥青装”,几百年来穿桥留下的几十车辙痕迹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这在北京市还是第一次。这些车辙深度达十几厘米,是古代铁轴车常年压过形成的,这对研究古代桥梁和风俗都有重要文物价值, 同时也印证了琉璃河石桥对南北交通起到重要作用。据民国十三年《良乡县志·舆地志》载:“(琉璃河)石桥为朝宗孔道,四会轮蹄;北望卢沟,双虹对跨,诚京南要隘也。”如今,这座古老而壮丽的桥,仍保留着原有风貌,向人们展示着精湛的建筑艺术和历史的沧桑。

汜逝岐(2014-05-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