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河古镇起于明代,兴于清朝中、末期。因汉江的黄金水道和独特的区位优势造就了当年的繁华,是鄂、陕、川三地物流交汇的重要通道,各地商贾云集此地,因物流的畅通,便带来了各地人和文化的交流,于是各地商贾便在此修建会馆,成为各地乡党们拉帮接派、倾听乡音的场所。其著名的有黄帮黄州馆、陕帮三义庙、船帮杨泗庙等,于是古蜀河便逐渐发展成为汉江上游的商业重镇,有“小汉口”的美誉 据地方志载,早在1700多年前西晋太康元年(280年)于淯溪口东岸(今蜀河口东),置兴晋县。又据《隋书.地理志》载,在南北朝时期的西魏(535—556年)置淯阳郡,北周(557—581年)时,改名为黄土郡。隋初废黄土郡,改置黄土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改黄土县为淯阳县。大历6年(771年)为淯阳县。长庆元年(821年)复置至宋乾德4年(966年)废淯阳县入洵阳县。历史在不断发展,蜀河镇机构名称不断更迭。1948年5月蜀河解放为新设革命政权上关县人民政府临时治所,隶属湖北省两郧地区。1949年8月,设为洵阳县人民政府临时驻地。新中国成立后的1964年省政府正式设置蜀河镇建置,系当时全陕西省县以下四个建置镇之一,为旬阳县首镇。蜀河古镇人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名胜古迹各异。1982年9月15日被旬阳县列为名胜古迹重点文物的“五指柏”和“石狮子”就位于我校院内。五指柏树龄有1800年,树离地一丈多高的地方,分出五枝,形似人手,人称五指柏。五指柏同生同长,每一条枝,每一根节全扭曲着,但都表现的十分努力,拼命地向天空争取着生存的空间。五指柏的枝桠肆意横生,相互攀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柏朵子就形成了一个个绿的浪波,浪起浪落,浪花四溅;浪波汹涌间,又似空中的云,临风婀娜的舞动。日光筛下,柏朵的投影中就有了许多动物和山水国画中的写意。我们学校全力打造的五指柏文化就是由于它历史悠久,体现出蓬勃的生机,象征我们学校的生生不息,同时它向上的五指也象征着我们全体师生团结一致努力奋斗的精神。在稀疏的树荫下,便是曾经令蜀河人引以为荣的“三义庙”。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已是家喻户晓。公元220至265这段岁月,蜀河口是魏蜀吴三国铁马奔驰的疆场。“三义庙”又叫“可以观”,其实是陕帮会馆,水旱码头,一则汉江滩多险急,修建此庙宇供奉神灵,以求平安,降福去灾,正如碑文所记:“有祈必应,无感不灵,固陕帮之福宇也”;二则过往船只到此停驻,可供休息,议事聚会。现存有四块石碑,一个用篆文刻着“皇图永固”这四个大字,另外三个是修补三义庙碑记。三义庙的具体修建时间已经不可考证,仅从碑文上可知是在乾隆九年补修,只记载了某某出面捐银多少加固修葺,不见初始年月,想必历史不会太短。以前这里的庙宇很大,前有戏楼,左右有钟鼓楼,中间是巍峨的大殿,还有供和尚们香客们休息的厢房。整个建筑以中轴线为基准,左右对称,层次分明,与我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格局相符。解放后破四旧,这里做了学校,大殿拆了,三人的塑像不见了,仅留下了大殿前的一座拜殿,两只石狮,一棵大树,几块断碑。今天的蜀河古镇,凭借昔日繁华和遗存下来的宝贵财富,正以全新的精神风貌向人们展示其无穷的魅力。我校也正凭借这深厚的文化积淀,全力打造”五指柏文化”,在五指柏下的拜殿墙壁上,前面可以看见我校“智仁勇毅,知行合一”的校训、“高规格培养,高质量输出”的育人目标、“有特色,有品位,出名师,出高徒”的办学目标和“尊师向学,知书达礼”的蜀中校风,中间有“勤教、苦教、会教、巧教、善教、乐教、教书育人”的教风和“勤学、苦学、会学、巧学、博学、乐学、学而不厌”的学风。整个校园充满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书香校园已经形成。全体师生正以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奋勇创先的三创精神,努力奋战在五指柏下,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旬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