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古刹北岩寺,位于千年历史古镇双溪城东1公里处,北枕狮峰松杉林,面对劝农桥、马鞍山双溪小盆地。左毗蟠龙长岗趾麓,右倚三台万仞巨崖。双溪之源东溪碧龙涧绕寺潺潺而过。北岩寺建于宋太宗太平兴国6年(公元981年),是陆氏四世祖陆承厚所建,历三年,至雍熙元年(984年),大雄宝殿始建成。又因寺处灵岩寺(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建)下山二里,邑人亦谷称“下院”至今。最初用于子孙读史明经,后又成了陆氏家庙,到了宋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69-----1072年),陆氏八世祖建了宗祠,这里成了比较规范的禅寺,于是北岩寺偏房中还供着陆承厚的龛位。面积3200多平方米。寺院山门前平坦如滩,水流至此平静舒缓;南面是宽阔田园,田园中的“南霁春桥”、“劝农桥”,写下了双溪古镇耕读文化的典雅一笔;北面以岩为照壁,青苔绘景,缘于照壁青苔厚,尘埃自然绝,故取名北岩寺。据陆氏家谱记载:“陆公承厚,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乡贡明经,授将仕郎,太常寺奉礼郎,后任校书官,性仁慈,创灵岩、北岩、宝镜、宝兴、慈福、景福等寺。”
寺院的红墙黑瓦,虽说是一新一旧,但是两座建筑浑然一体。新建的是寺院的天王殿,飞檐翘角,红墙紫瓦,丛林威仪弥漫四方,殿内的“四大天王更是威风凛凛,脚踏酒、色、财、气四小鬼,手执琴、剑、伞、龙四大法宝,大有保一方平安,得四季风调雨顺的气势。旧的一座看上去其貌不扬,平如民宅,然而这是寺院的心脏——“大雄宝殿”,三世佛、观音菩萨、三接引、文殊、普贤会聚其中,这华严境界把“大雄”气势,用最朴实的方式展露出来。北岩寺内有藏佛124尊。其中:弥勒地6尊,大雄宝殿34尊,观音堂84尊,各尊塑像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寺内古迹尚留:①大雄宝殿内外宋代地砖(每块长宽各30公分,厚约3公分)。 ②大雄宝殿前原放生池台级护阶上宋代石刻(宋绍圣元年〈1094年〉刻)《陆氏宗谱》载,陆氏七世祖仁偿公,于宋嘉佑8年(1063年),重修大雄宝殿。宋绍圣元年(1094年),其子八世祖公享公续父志,但未果染疾去世。孙九世祖陆质秉承其祖、父之遗志,肩负重任,奋力建设,于当年(绍圣元年〈1094年〉)完工。并于殿前台级护阶上刻“男质等恭为获利,绍圣元年七月望日”字样以记志。 ③明代石碾药船一尊。 ④清初(康熙年间)龙虎壁画及古钟一尊。 ⑤据说,该寺前清时,曾有镇寺之宝“五猴护印”木雕一尊。传言该木雕之猴为神猴蜕变,灵感无比,系邑内一名绅家藏。因神猴骚动,惊奇万分,名绅遂把木雕赠送北岩寺藏放,后踪迹元觅。一说为:该木雕被一小偷盗去,置家中不久,仍是神猴作崇,灵威数现。惧之,又悄然将木雕送归寺内。又说,解放初被省博物馆收藏云云,不得而知。 ⑥寺内植有前清邑人台湾守备薛文潮(乾隆52年〈1788年〉)带回洛阳大牡丹数株,花开二色,雍雅风绰而名闻邑内外。北岩寺内八景之一“莲沼天香”历来为文人墨客所赞誉吟赋。
北岩寺集景幽、境清、界严于其中,宋砖铺地,宋石为阶,步履其中,若心经通史,脚下会感觉到历史的弹力。边房的小天井下闲置着当年僧尼研药的石槽。寺院两壁还绘饰“青龙”、“白虎”的清朝壁画。更难得的是洛阳牡丹与北岩寺缘深难解,以天香国色为北岩寺增辉添色。北岩寺不仅有悠远的历史,且有狮峰积雪,虎洞归云,藤岩瀑布,松桥夜月,鲸山樵唱,龙涧渔歌等佳境相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