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 村 经 济
志丹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份,历届县委、县政府向来重视“三农”工作。近年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全面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基本方针,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农村各项事业进入了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群众受益最多的崭新时期。2011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8.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92元。
一、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2006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启动以来,我县按照中央 “二十字”方针和“规划引领、产业支撑、基础奠基、示范带动、整村推进”的工作思路,坚持“县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落实、部门分工负责、乡村组织实施、群众全程参与”的运行机制,以民宅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旧村改造为主、新建和移民搬迁为辅,大力实施产业富民、村庄建设、基础配套、生态家园、素质提升、和谐村镇“六大工程”,立足县情实际,制定了全县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和《总体规划》,编制了全县《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和12个乡镇的《村庄总体规划》,完成了80个村310个自然村的《村庄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累计改建、新建、迁建自然村413个,涉及9704户39813人,已参与建设的自然村、涉及农户和受惠人口均超过全县总任务量的三分之一。新农村建设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5亿元,其中财政投入1.95亿元,农民自筹3.2亿元,共建成示范村57个,涉及184个村民小组,受益农民5969户24487人。
二、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组成后,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充分听取广大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围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立了“兴果、扩菜、强畜、精粮”的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并针对每一项产业,分别提出并不断完善相应的政策措施和扶持办法。几年来,在全县上下按照“项目化”工作理念,扎实推进产业建设“22211”工程(即:到2020年,全县苹果总面积达到20万亩,羊子存栏20万只,生猪存栏20万头,大棚、弓棚总量达到1万座,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以山地苹果、大棚蔬菜、白绒山羊、精品杂粮为重点的各项农业产业蓬勃发展,成效喜人。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畜牧业“一村一品”养殖专业村142个、专业户2023个,草畜业发展的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坚持规模扩张与效益提升并重,因地制宜发展棚栽业,全县日光温室大棚累计达到3251座,弓棚达到5630座,整体效益良好。按照“山地建园、相对集中、高点起步、打造品牌”的思路,一手抓新园建设、一手抓老园管理,全面加快产业体系建设,大力推行各项关键生产技术,积极实施优果工程,苹果产业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苹果园面积累计达到16.2万亩,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切实发挥自然条件优势,以比较效益为导向,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积极引进和推广小杂粮新品种,不断改进旱作农业生产技术,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努力延伸小杂粮产业链条,志丹小杂粮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部分产品享誉省内外。瞄准发展主导产业和提高务工技能两个方向,按照“农民自愿、订单培训、政府补贴、一专多能”的办法,坚持不懈地开展农民教育与劳动力转移,年平均有组织的输出劳务1.5万人(次)以上,工资性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明显提高。
三、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改善
认真贯彻中央关于“三农”投入“三个明显高于”的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年加大惠农强农投入。同时,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项目捆绑、资金整合、优势互补、各计其办”的原则,将投入农村的各项建设资金集中整合使用,使水、田、电、路、讯、沼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2006年以来,全县新修砂石路358.2公里,砂石路通村率达到100%;新铺乡村油路654.2公里,油路通村率达到90%;新建各类饮水工程603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覆盖面达到100%;基本农田面积达到36.2万亩,农民人均3.32亩,“全国梯田建设示范县”通过国家验收;建成沼气池13758口,农户普及率达到66%;农电通村率达到100%,入户率达到99%;通信覆盖率达到99%,电视覆盖率达到97%,信息入村率达到57%。
四、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紧盯打造生态大县、创建全县绿化模范县的目标,大力推进以林业为重点的生态建设,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居环境不断优化。高效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四期、德援造林等林业重点项目,积极实施油区井场道路、乡村公路、城乡驻地、河流两岸和农村周围“五大重点区域”自主绿化工程,全县林草植被持续恢复,志丹大地实现了“由黄变绿”的历史性转变。2010年被全国绿化委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截至2011年,全县各类林地达到434.9万亩,森林覆盖率32%,林木绿化率39.7%,宜林荒山荒坡绿化率88.8%。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持续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效落实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各项措施,重点行业污染治理扎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得到积极转变。以改善人居和投资环境为出发点,高标准推进“双创”工作,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大整治,顺利实现了三年三大步目标,荣获了“全国文明县城”和“国家卫生县城”等荣誉称号。
五、扶贫开发成效显著
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扶贫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以解决和巩固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促进贫困地区全面发展为目标,按照“基础配套、一步到位”的思路,遵循“政府引导、农户自愿、项目整合、资金捆绑、综合配套、整体推进”的原则,严把“六道关口”(即对象确定关、新村选址关、勘察设计关、项目建设关、考核验收关、资金管理关),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扶贫工作实现了由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持贫、由单纯的资金投入到资金、技术、劳动技能培训、劳务输出等综合性投入的“两个转变”。2006年以来,全县投入各类扶贫资金达5.67亿元,先后启动建设扶贫开发重点村37个,实施移民搬迁3945户17121人,新修、改造村级道路168.2公里,打机井55眼,建水窖651个,架设农电线路64.7公里,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条件得到空前发展。2008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扶贫开发成就显著县”; 2011年,全年投入各类扶贫开发资金4.09亿元,使1800人实现脱贫,被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为“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先进集体”。
六、和谐农村建设成果斐然
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解放农村生产力为目标,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按照“抓技能培训、搭劳务平台”的思路,有效开展农民教育,农民素质不断提升。持续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规范有序,村务公开全面推行。农村教育、文化等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全面推行,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农业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农村精神文明进一步加强,农村领域安全生产和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得到充分重视,农村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