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烧兔”是一道屏南县地方特色美食,橙黄色的表皮、闻之浓香扑鼻,米香与兔肉香味完美融合,皮脆而肉质细嫩,甜里溢香,耐人回味·.....
传说:1、相传很久以前,在美丽的鸳鸯溪乡下小山庄。这里山高林密、野生动物出没频繁,村里的几户人家都以打猎为生。其中有位年轻的后生,不但打猎本领高强,而且特别孝顺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日子过得虽然清苦,却还经常将捕到的猎物分给同村的老人和孩子,因此倍受人们的尊敬。
转眼到了大年除夕夜,天空下起鹅毛大雪,母子俩早早就关门在厨房做起了年夜饭。母亲把平时省下来的一小袋大米拿来准备下锅,年轻的后生则在一旁生起了炭火炉,把白天逮着的野兔子架在炭火炉上烤。正在这时,门外传来敲门声。原来是一个满头白发、面黄饥瘦的老者。母子俩赶紧把老者让进屋里并端上一碗热水。老者接过热水深叹了口气说:“年景不好、家里的小孙子已经饿的快不行了”。年轻后生听后,十分同情,毫不犹豫地把那一小袋大米送给了老者。老者接过大米,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突然,老者双手捧起大米撒向炭火炉,母子俩正惊讶不已,顿时只闻到兔香夹着米香溢满厨房。
老者不见了踪影。留下炭火炉上金黄发亮、散发米香的烧兔。后生从烧架上扯了两个兔腿,与母亲一起沉醉于这难得的人间美味之中,全然忘却了炉旁撒满的、烧焦的大米…… 。
从此,屏南米烧兔便在民间逐渐流传
2、清乾隆年间,适逢盛世,国泰民安,四海皆平。宫廷间一吴姓御厨,厨艺精湛,南北菜肴,无所不精,且心纯性正,为人耿直。为此,朝中权贵,厨下同僚多有得罪。终有一日,被排挤出宫,颠沛流离至现今福建屏南县。
吴御厨流落至此,身心憔悴,旧疾复发,一病数月,幸得当地村民细心照料,身体方渐转好。为报朴实乡民,吴御厨决意留下,终日往返于山林茅舍之间,以当地野生蔬果及飞禽走兽为材,用尽毕生所学,为乡邻精心烹制美味。邻近乡亲受惠良多,为表感谢,刻匾“乡下厨房”四字赠之。老御厨感激涕零,揖而受之,从此,“乡下厨房”便流传下来。
话说“乡下厨房”开张伊始,乡邻闻讯皆慕名而来。屏南县景美物丰,尤以盛产野兔而闻名。某日,御厨于山林间擒获野兔两只,兴奋异常,当下为其去毛洗净,架起炭火,欲做烤兔之用。忽听屋外有人叫唤,御厨忙起身欲一探究竟,不料屋内狭小,辗转之间,将灶台上一簸米碰落,不偏不倚正好全部散落炭火之上,顿时米烟充满屋子。老御厨心下懊恼,无奈米落炭中,已无法收回,只得离去任其烤制。待到事毕归来,米烟渐渐散去,满屋充满了奇异的香味,碳火上的兔子橙黄发亮,散发着诱人的清香。意外所得、御厨心下甚喜,当下将其下架分解,分与众人。乡民诧异,自问食兔多年,却不曾有此美味。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屏南县人人皆知“米烧兔”制作之方,而“乡下厨房”之“米烧兔”也令世人称奇,一直流传至今。
食用方法:米烧兔有多种吃法,可切片与酸菜、糟姜丝等佐料入锅炒煮。可切块调料蒸煮,也可整只拌料撕食,调料十分讲究。米烧兔以一股清甜的肉香渗着浓浓米香为特色,由于熏烤蒸发掉将近一半水分,所以香味特别浓厚,没有一点动物肉腥。加上酸辣主调,其色、香、味、形俱全。是一盘开胃、下酒又饱含地方文化的美食佳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