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唐的历史名人

家乡区县: 贵州省德江县

左智(1905年—1967年2月),男,汉族,河北省行唐县人,生前为中共内蒙古师范学院委员会副书记、学院院长。
左智八岁开始读书,1922年升入保定育德中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艺救国”思想的影响下,曾攥写《初恋》、《非战》等作品,发表在《北京晨报》副刊《警钟》上。后来他逐渐认识到文艺救国是不可能的,要改变中国社会的面貌,必须研究社会,改造社会,因而参加了社会科学研究会(马克思研究组织)和非宗教大同盟,开始研究社会科学。不久,他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后改称为共产主义青年团),阅读了许多革命和进步刊物,积极介绍进步青年入团。1923年,他担任育德中学团支部组织干事,1924年转为共产党员。国共两党合作后,他跨党工作,任国民党保定党部宣教委员会委员,是当时有影响的一位青年干部。
1925年9月初,党组织选送他到北京中共中央北方局所办的地下党校学习,从此,左智踏上了艰难曲折,严峻而又光辉的革命新里程。在北京地下党校毕业后,他与另一位同志被派到京东顺义县领导农民运动,组织农民协会。12月底,左智等人在组织县农民协会成立大会时不幸被捕。接送途中,他带领同志们唱起《国际歌》,表现了革命者崇高的精神和无畏的气概,经李大钊等同志反复交涉,左智等人被营救出狱。
1926年初,左智被派往唐山地区,在中央特派员彭真的领导下,深入到开滦矿林西马家沟开展组织工会等革命工作。他团结矿工,同敌人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组成了工会,维护、争取矿工的权益,使资方取消了开借制度,实行半月开支,不敢随意处罚工人。他还开办工人夜校,宣传革命道理,提高工人的文化和思想觉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
1928年2月,左智离开唐山,到保定做铁路工人的工作。当时,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惨遭反动派捕杀,左智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只好回到家乡教书。1932年,县教育局解聘了左智的教员职务,从此,他便在家务农,节操自守,度过了离开党的战斗行列的苦闷岁月。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左智积极与党组织取得联系,投身抗日战争。从1938年到1946年,他先后在行唐县任过教育科员、区长、民政科长、县长等职。1941年在严酷的反“扫荡”中,左智重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抗战结束后,左智在宣化中共中央分局党校学习,后被派遣到张家口地区,担任内蒙古军政学院副院长,为内蒙古地区培养民族干部和骨干力量。1946年11月国民党进攻张家口,内蒙古军政学院师生被迫撤离,左智率领老弱病残,辗转于锡盟、察哈尔盟地区。时值隆冬,他把组织上发给的防寒大衣、被褥都送给了年岁小的和有病的同志,自己仅穿一身土布棉衣裤,走过了冰天雪地的茫茫草原,战胜土匪和特务的骚扰,于1947年春到达林东地区,与内蒙古自治学院合并,左智任副教育长。此后两三年间,他和有关领导同志一起,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办学,继续培训各族干部。他们根据革命需要,从学员的实际情况出发,开设了政治理论课、文化知识课和各种业务课程,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他们率领学员参加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开办牧场、作坊和加工厂,组织学院参加劳动,增产节约,支援人民解放战争,使各族学员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本领,为内蒙古地区的革命和建设培养了一部分少数民族的小学员不太适应转战的形势,组织上把他们留在后方医院当护士或送回家乡,左智认为他们是内蒙古革命和建设的希望,坚持把他们接回自治学院继续学习,保存和培养了这批后备力量。1951年7月,自治区人民政府任命左智为内蒙古师范学院院长,让他着手筹建自治区第一所高等学府。
由培养党政干部到培养中学师资,这是一个巨大的转折,许多条件都不具备,困难重重。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左智身着土布军服,戴着深度近视眼镜,东奔西走,亲自从中学请来了教师,从通辽和海拉尔等地招收了116名学生,建立了语文、数学、生化、史地等专业班级,终于在1952年5月5日学习节,即马克思诞生纪念日那天,在乌兰浩特正式宣告了内蒙古师范学院的诞生,为内蒙古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dianzi(2014-05-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