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节白蜡别名又叫湖北白蜡、该树种于1975年首次发现于湖北京山县虎爪山林场鲤鱼档,尔后又在钟祥市大口林场乌龙台发现,后来被京山一个叫梅飞的人在网络上在全国范围进行大力推广,逐渐被市场接纳并进行保护性开发。在此之前,国内外尚无这方面的报道和文字记载,为当地特有的植物种。在其自然分布区内生存演进了多少年的历史,无从查考。经林学界专家多年考证,确认此树种属于木犀科白蜡属的一个新种,于1979年正式定名“对节白蜡”发表。1989年在北京经中科院北京植物研究所,武汉植物研究所和国家环保局等单位联合正式公布为国家保护级珍稀濒危植物并载入《中国植物红皮书》。
落叶乔木,高可达19米,径1.5米,树皮深灰色,老时纵裂,枝近无毛,侧生小枝常呈棘刺状,奇数羽状复叶对生,长达7-15厘米,小叶7-9枚(可达11枚),小叶柄很短,被毛,叶轴与叶柄交叉处有短柔毛,叶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1.7-5厘米,宽0.6-1.8厘米,先端渐尖,缘具细锐锯齿,齿端微内曲,叶表无毛,侧脉4-6对,背面稍显。花簇生,花两性,有苞片和花萼,但无花冠,雄蕊2枚,花丝细长,5.5-6.0毫米,柱头棒状,花药长1.5-2.0毫米,先端2裂,翅果,倒披针形,长4-5厘米,先端尖,花萼宿存,浅皿状,花期3月,果熟9月。
主产湖北省大洪山余脉京山县与钟祥市交汇处,以京山县为主,钟祥有少量,海拔130-500米处。 对节白蜡喜光,也稍耐荫,喜温和湿润的气候和土层,在原产地湖北京山县(大洪山南麓)常与马尾松、栎类等树种混交生长。两千年初,北京、天津和山东地区有引进栽培,包括山东滨州的盐碱地,目前生长状况良好。
对节白蜡早期生长快,荆刺自行消失,为无节良木,萌芽性极强,生长迅速,粗放管理,对节白蜡还是白蜡虫分泌蜡质(即白蜡)的天然场所,所收集的白蜡经过提炼加工后为工业和医药上的重要原料,用途很广。
对节白蜡枝叶浓密,叶形细小秀丽,且病虫害少,萌芽力极强,适应性强,在极端最低气温-20.3℃,最高气温42.3℃下均无不良反应,且易于造型加工,该树种萌芽力极强,耐摘叶,修剪造型,无论是提根露爪还是大水大肥都可适应,其复叶易形成符合要求的树冠。
对接白蜡盆景被誉为“活化石”或“盆景之王”。对接白蜡是世界仅存的木犀白蜡名贵树种,是世界景点、盆景、根雕家族的极品,由于它生长缓慢,寿命长长达2000年左右,并且树形优美,盘根错节,苍老挺秀,观赏价值极高。树质细腻、结实,色泽乳白、光亮,是根雕的最佳材料之一。它的适应性强不管什么土壤肥料、气候均适应生长;低温零下 21 ℃,高温 43 ℃均无不良反映。对节白蜡不仅有广阔的市场,因数量有限而更有极大的种养、收藏价值。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