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据史书记载, 成吉思汗称帝后,把蒙古国的全部土地和属民作为“忽必”份子分给诸弟和功臣时、哈萨尔分得今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流域呼仑贝尔大草原、外兴安岭一带的广袤土地。成吉思汗扩编带弓箭的“豁儿臣”即科尔沁护卫军。哈撒尔为兀勒都赤(指挥者),负责斡耳朵(大汗营帐)的警卫和警戒的重任. “科尔沁”由军事机构的名称逐渐演变成哈撒尔后裔所属各部的泛称,形成了著名的科尔沁部。蒙古族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嫩科尔沁、阿鲁科尔沁、四子部、茂明安、乌拉特及青海和硕特等部族均属科尔沁部分支。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嫩科尔沁部。 是通辽市的驻地,科尔沁区于1999年在通辽市撤盟设市时成立。由此科尔沁也被世人瞩目,享有草原明珠·科尔沁的美誉。

    明嘉靖三年(1524年), 哈布图哈萨尔14 世孙奎猛克塔斯哈喇一系为躲避战乱,率部从世袭领地南迁游牧于嫩江流域, 嫩科尔沁部名称由此开始固定。

     明崇祯九年(1636年)三月二十日,内蒙古24部49名封建领主与后金满蒙汉文武官员百余人在盛京召开大会。共推后金国主皇太极为“博克达彻辰汗”,改国号为“大清” 。从此嫩科尔沁所属四部10旗分左右两翼会盟于科尔沁右翼中旗境内的哲里木山下。形成哲里木盟,又称嫩江十旗.这十旗分别是:右翼:科尔沁右翼中旗:俗称图什业图旗。科尔沁右翼前旗:俗称扎萨克图旗 。科尔沁右翼后旗:俗称公爷旗 。杜尔伯特旗。扎赉特旗。左翼: 科尔沁左翼中旗,俗称达尔罕旗 。科尔沁左翼前旗,俗称宾图旗 。科尔沁左翼后旗,俗称博王旗。郭尔罗斯前旗 。 郭尔罗斯后旗。

      为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撒尔后裔孛儿只斤氏,科尔沁有好儿趁、豁尔臣、胡洛真、火儿赤、尔填等多种汉语音译名见著典籍。科尔沁部原居住在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和呼伦湖一带。明代中期东迁至嫩江一带。为区别于同族之阿鲁科尔沁,称为嫩江科尔沁,亦即嫩科尔沁。明正德年间,达延汗之死,导致漠北兀良哈万户反叛,发生战乱。为避战乱,嫩科尔沁部于嘉靖年南迁到已西迁的兀良哈三卫之地驻牧。明天启四年(1624),科尔沁部首领与努尔哈赤于伊克唐噶哩坡刑白马乌牛正式结盟。1626年,努乐哈赤封奥巴为土谢图汗。1636年,皇太极即皇帝位,改元崇德,定国号为大清。清对蒙古部族实行盟旗制,其时嫩科尔沁又分为科尔沁、郭尔罗斯、扎赉特、杜尔伯特等部。嫩科尔沁按满洲旗制编为10旗:科尔沁一部6旗,分左右翼各前中后3旗;郭尔罗斯一部2旗,分前后各1旗;扎赉特一部1旗;杜尔伯特一部1旗。这也就是人们所主的“嫩十旗”。旗上置哲里木盟。

     历史上,孝庄皇太后、孝端皇太后、福临的皇后都是来自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的。

     东北是清朝的发祥地,也是其祖陵(其远祖葬永陵,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葬福陵,太宗文皇帝皇太极葬昭陵)所在地。康熙皇帝于康熙十年(1671年)第一次到东北巡幸祭祖,从此定下大清皇帝要亲自来东北谒陵的祖制。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三次(1671年、1682年、1698年)到东北来祭祖。此后,乾隆四次(1743年、1754年、1778年、1783年)来东北祭祖,嘉庆二次来东北祭祖,道光一次(1829年)来东北祭祖。从道光皇帝1829年到东北来以后,大清皇帝来东北祭祖也就成了“绝后”的一次。由于大清王朝内外交困,江河日下,各地农民不断起义,外国列强入侵,国无宁日,财力匮乏,道光以后的皇帝很少巡幸,也就没能把来东北祭祖的这个“祖制”遵从下来。

     清朝皇帝来东北祭祖,很少从山海关直接走,多是经过驿道绕到内蒙古、吉林,然后到盛京(今沈阳)。祭祖活动完后,从山海关返回京师,不走“回关路”。当时出关到内蒙古的驿道有五条,即经喜峰口、古北口、独石口、杀虎口、张家口出关。喜峰口驿道关外设十六个驿站,经二十个旗,哲里木盟的十个旗全包括其中。古北口驿道关外设有十个驿站,经扎鲁特左右翼、巴林左右翼、翁牛特左右翼等和哲盟临近的九个旗。喜峰口驿道和古北口驿道往往是大清皇帝来东北祭祖的首选线路。因为这两条线路都经过蒙古部落,通过皇帝的巡幸能够进一步加深清廷与蒙古各部的感情,同时驿道所经过的克什克腾、翁牛特、喀喇沁、敖汉、科尔沁蒙古诸部地区是天然的围场。大清盛世的两位帝王———康熙和乾隆都酷爱行围打猎。康熙曾经对侍卫说,他一生共射虎135只、野猪132只、鹿数百只。乾隆一生行围次数更难以统计了,他最后一次参与指挥打猎时已经是80岁的老人了。他们把祭祖省亲、稽查地方、了解民情与游乐狩猎结合在一起,科尔沁草原也就成了他们的必经之地。

 

芳芳(2014-05-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