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灵台农村新变化

家乡区县: 甘肃省灵台县

 

  乘着5月的金风,记者穿行在素有陇东粮仓美称的灵台县的山塬乡村之间,一幢幢新式建筑农民的新居、一排排带动农民增收的温棚牛舍,穿梭在田野上的大马力铁牛,映入眼帘。这幅醉人的农村美景昭示着传统的农村经济,已经在灵台县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

  放牛娃变成了农机手

  灵台县地多人少,土地承包到户以前,这里的农民是秋撒一把籽,夏收一斗麦。耕地靠牛,收麦靠人,耕牛是农民的宝。如今,在农村40岁左右的农民大部分都是放牛娃出身,从4、5岁就吆着牛上山,7、8岁时学着耕地种麦,一辈子踩着牛的脚印走。

  西屯乡大庄村农民李军勤,4岁的时就成了放牛娃,上学后,在春种秋耕的日子里,他还要扶着犁,跟在牛屁股后面走。土地承包到户后,李军勤正好初中毕业,甩掉犁把。当一名拖拉机手是他梦寐以求的理想。他参加了县上举办的农机修理、驾驶培训班后,筹集了1000元,贷款3500元,购买了村上的第一台手扶拖拉机,踏上了从放牛娃到农机手转变的第一步。在此后的10多年里,李军勤先后更换了7、8台拖拉机。去年,县上争取到了国家的农机补贴政策后,李军勤享受国家农机补贴政策1.4万元,自己拿出3万多元的存款,购买了一台上海550大马力的拖拉机,当年,李军勤就驾驶着这台大马力的拖拉机,在县农机作业合作社的组织下,他和其他农机手一起跨区到陕西省的风翔、岐山等作业,收入2万多元。现在李军勤有2台拖拉机、收割机、旋耕机、玉米点播机等4台农机具。李军勤说,过去家里的7亩地耕种要7、8天时间,现在用我的“上海550”,不到2个小时。这变化太大了,当放牛娃的事情好像就是昨天的事情。小村村北坡社农民徐富勤这几天忙着为跨区作业到陕西收割小麦忙碌着,他家里有两台拖拉机,2005年他享受国家农机补贴政策购买了一台“上海550”拖拉机,今年又购买了收割机。徐富勤兴奋地告诉记者,我这个放牛娃现在成了专业农机手,靠得是党的农业好政策,咱农民种粮、娃娃上学、买农机都要国家发补助款,这日子是越过越好了。

  今年,灵台县享受国家农机补贴120万元,101台大中型拖拉机全部被农民定购一空,农机热在灵台县方兴未艾。目前,全县有拖拉机1590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712台,联合收割机43台,农机化作业程度达到46%。”

  少了放牛娃,多了乡村民办幼儿园。如今,灵台县3岁多的儿童不再吆着牛满山遍野的跑了,而是坐在了幼儿园拿起了画笔,唱起了儿歌。什字镇北沟村是这个镇一个偏远的山区,如今这里也办起了幼儿园,从平凉师范幼儿专业毕业的孙爱琴,投资5000多元办起的山村幼儿园,深受乡亲们的欢迎。目前,全县民办幼儿园达到了22所,其中山村幼儿园15所。娃娃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素质教育,灵台县的教育质量逐年提高。去年,全县的小学生入学率达到99.8%,高考上线人数在平凉市排位第三,初中生会考合格率,连续3年在平凉市保持了第一。

  耕牛变成了商品牛

  农历三月三,是灵台县独店古镇的大集,在陕甘宁周边地区农村集市上的牛交易量,数这里第一。20年前,这里的交易的牛大都是以耕牛为主;农民家有一头牛,耕地不用愁。如今,灵台农民耕地、收麦不发愁,铁牛来帮忙,家养红牛奔小康。

  记者在这天的大集上看到,农民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牛都是膘肥体壮的商品牛。过去农民家养一头耕牛就是全家最值钱的家当,现在,家养4、5头商品牛不是什么新鲜事。独店镇薛家庄村农民张岁卯是村上的养牛大户,从22岁上养牛,开始养耕牛,后来养起了商品牛,从每年饲养6头牛开始,发展到现在每年养牛23头。今年已经49岁的张岁卯告诉记者,过去养牛就是为了耕种家里的十几亩地,从来没有想到过养牛致富。2001年,村上实施的养牛项目,给我补助了1000元修建牛棚,现在我常年存栏牛15头,这次在集上准备卖10头牛,每年纯收入在2到3万元。一个牛棚养活两家人,今年已经67岁的蒋秀兰是四世同堂,两个儿子共用一个牛棚养牛,每年收入在2万元。蒋秀兰说,过去两个儿子在外面打工挣钱,辛苦一年挣不了多少钱,家里的地也顾不上务。自从村上实施扶贫养牛项目后,家里建起了牛棚,日子一下子就活了,养牛挣钱,牛粪肥地,我们家每年要比过去少买2袋化肥,粮食的产量也上去了。以前全家人是粮不够吃,现在是吃不完,还有余粮卖。

  赶着红牛奔小康已经成了灵台农民的共识。在扶贫开发中,县上以牛作“酵母”,实施了“投牛还犊”的扶贫政策,用一头牛放大了扶贫的效果。2005年,县上在全县14个村投放基础母牛1200多头。县扶贫办主任杨纯科告诉记者,“投牛还犊”的扶贫模式让农民得到了实惠,群众形象地把政府投放的牛犊称做“扶贫”牛。家有一头“扶贫牛”,小康路上快步走。今年,县上对享受“二轮还犊”户在无偿牵回一头小牛犊外,还享受到了1000元温棚建设补助费。4月中旬,中台镇红崖沟村村民刘永、章效儒等10名去年享受投牛还犊户的户,将10头小牛犊交到了今年获益户群众的手中时,也把扶贫的接力棒传了下去。政府支持、市场拉动、龙头企业带动,灵台县农民养牛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今年1到5月,全县牛的饲养量达到了17.6万头,户均达到了3.4头,家有10头以上养牛大户达到了2510户。

  柴禾灶变成了沼气灶

  灵台农民在牛产业上嫁接出了一个沼气灶,现在农民做饭不要柴禾,只需要转动旋钮,沼气灶上跳出的蓝色火焰就把一家人的饭做熟了。

  上良是灵台县一个偏僻的山区乡。多年来,群众做饭靠山上的一把柴,地里收的一捆草,袅袅炊烟曾是农村的一道风景线。如今,这个乡的农民用上了沼气灶,牛棚、猪圈连着沼气,农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旧集村,走进村民景得龙的家,看到新改的厨房里,瓷砖贴面的灶台干净卫生,景得龙用手打开了沼气灶的开关,蓝色的火苗“忽”地一下跳了出来,景得龙喜笑颜开地说,现在我们家做饭、炒菜都用沼气灶,方便得很。再不用去山上砍柴了,人的生活习惯也变了,传统放养的猪、鸡进了圈;厕所是水冲的,没有蚊蝇,家里也卫生。

  以沼气池为纽带的农村能源建设,给灵台农村带来了新变化。县能源站负责人介绍说,一户农家建设一口8—10立方米的沼气池,一年可提供20吨的有机肥;一年产生的沼气分别相当于840公斤的标准煤、130公斤液化气、2000公斤薪柴。一个5口之家圈养2至3头牛或猪即可满足生活用气;一口沼气池可带来直接经济效益高达2000元左右。目前,全县使用沼气的农户已有1997个农户,总投资达698.95万元。年近7旬的独店镇薛家庄村蒋秀兰老人把沼气灶夸得如花一样好。她说,过去为一家子人做饭,是烟熏火燎,一天到晚围着锅台转。现在用上了沼气灶,方便、干净,人也不忙了。我现在是做饭、看孙子、抽时间还喂牛。共产党给咱老百姓的好政策全让我给赶上了。

  一位山区幼儿园的老师告诉记者,过去她给小朋友教绘画,纸上画得是炊烟、耕牛、牧童,现在幼儿们画得是铁牛、小康楼、绿树。一幅幼儿的小图画折射出了灵台县新农村的大变化。县委书记苏克俭说,近年来,各项农村惠农政策在灵台县的落实到位,不仅为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大变化,也给农民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大变化,农民建设新农村劲头更足了。

 

雪纷飞(2014-05-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