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在中国一直是美好的象征,舞动浑身插满香火的龙,更表现出人们期盼兴盛的美好愿望。广东河源市连平县的“香火龙”是源自民间的一种龙舞,俗称“舞香火龙”,是客家人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据《连平县志》记载,明崇祯七年,即公元1634年,连平建州以来,连平县元善镇就已经有舞香火龙的传统艺术,300多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因此,香火龙成为连平县元善镇数百年来长盛不衰的民间娱乐活动。
香火龙由木架做成龙形,然后在木架上缠绕上稻草,再将香火插在稻草上,顾名思义叫做“香火龙”
相传香火龙最早起源于祀龙止雨、祀龙止水。其龙头、龙身、龙尾均由稻草扎成,最长可达20米,身上插满几千甚至上万根点着的香火,舞香火龙一般需要十多个人。舞香火龙可分为“拜四门”、“游龙”、“翻架”、“抢球”、“团龙”等5个情节,表演技艺难度较大。表演时,通常配以锣鼓、号角、鞭炮声和“龙歌”。表演者舞动火龙,忽左忽右,忽高忽低,腾挪跳跃,在夜幕中看去好像一条火龙蜿蜒腾飞,栩栩如生。
舞香火龙的艺术特色是其舞蹈动作逼真,边走边舞,期间还掺入技艺表演。香火龙表演艺术的突出特点,是在“火”中始终包含着精致和细腻,贯穿着灵动与轻捷,活动灵巧,变化有致。赖举光把香火龙概括为一种把优美舞姿与技艺融为一体的独特民间艺术。
最热闹要数元宵节那天,舞龙以后要把龙烧了,谓之“放龙升天”。在烧龙之前,人们会争先恐后地去拔龙身上的香火,然后再插到自家的猪圈和鸡圈里,期盼“六畜兴旺”。其中,龙头的香火是最受欢迎的,因为,龙头香火最吉祥。
http://blog.sina.com.cn/u/3103248833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