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民俗文化简介

家乡区县: 庆阳市正宁县

庆阳民俗文化简介

     庆阳民俗文化保护与研究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付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专家学者与民间老艺人就开始研究保护直到本世纪初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庆阳民俗文化才开始被外界认识和了解并为我市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新世纪到来的今天,各种社会问题日益显现,从常规的地区武装冲突社会动荡到日益严重的能源环境危机,各种文化的冲突。面对问题,许多学者欲通过传统文化的回归,研究传统文化,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方法。

      庆阳民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之一,并作为庆阳社会经济发展的产业也应该加以保护与研究,从社会运行视野去探析庆阳民俗文化变迁,并解释这种文化变迁的原因和意义。最后通过社会学社会运行论的观点与方法建立庆阳民俗文化变迁百年了来的运行分析,提出文化运行的概念。通过诱导变迁因子分析,来达到解释运行的目的。庆阳民俗文化作为社会运行的一个条件和一个子系统。这个子系统的良性运行对于社会良性运行有重要意义。

     庆阳民俗文化渊源: 庆阳地处我国大西北、甘肃省东南部,于陕西,宁夏接壤。陕甘宁三省的交汇处,全市总土地面积27119平方公里,总人口256万。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势南低北高,海拔在885米与2082米之间。山、川、塬兼有,沟、峁、梁相间,高原风貌雄浑独特,是农耕区和畜牧区的分界线。庆阳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军事地位十分重要.曾是与匈奴、羌、戎、狄,鲜卑等民族交往及古老秦陇文化和多民族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之地。

      庆阳民俗文化还表现在融合外来文化,挖掘自身文化的创造新的文化形式的特征,如:庆阳道情皮影形成于明末清初,本身就是把陇东道情与皮影雕刻艺术融合,并不断创新.1942年,三八五旅宣传队深入民间学唱整理道情,用先进的思想作为指导编创了一批新剧目,如《翻身道情》等,广为传播演唱。1958年甘肃省剧团将陇东道情搬上舞台、改创为陇剧。陇剧从此成为甘肃的惟一地方剧种。  

      兼容并蓄是庆阳民俗文化的优秀品质。笔者走访庆阳庙会发现菩萨和道教神仙共处一 庙的特征.并对这一现象的认识随机走访了当地老百姓,普遍对于这种现象接受。在这里对于庆阳民俗文化内容特征就不一一交代。庆阳作为一个特定的社区,在庆阳的范围内,创造了自己的社会规范和社区价值。并以庆阳民俗文化来展现出来。

   庆阳民俗文化现状:  近年来,庆阳建设特色文化大市,实施文化带动战略,以民俗文化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以香包刺绣为主的民俗文化产业。通过政府重视支持,新闻媒体的宣传推介和舆论引导,专家学者的关注和倡议,推动了生产销售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四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庆阳以香包刺绣、民间剪纸、道情皮影为品牌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品的知名度,在国内外大大提高了庆阳知名度和软实力。架起了庆阳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国内外几十个团体邀请庆阳香包前往展销,许多商家来电致函要求订货,市场前景看好。

      庆阳虽然加快了民俗文化的宣传力度,大力扶持民俗文化产业,但是却存在很大的认识问题,主要表现在从政府角度来讲没有系统做好扶持和引导,最为重要的是没有建立一条监督体系,也没有一项评价体系。使得市场上的民间艺术品出现以次充好等造假现象。笔者曾经去一些经营庆阳民俗文化的门市公司。发现有许多机器绣制的香包刺绣以艺术品出卖。例如剪纸有机器刻制的等等[6],同时由于盲目的学习吸收,受西洋画和湘绣,苏绣影响尤其使得香包刺绣开始脱去民俗味道,失去民俗的特征。受经济社会等因素影响。陇歌,陇剧 ,皮影道情开始失去其土壤。面临灭绝的地步。老艺人的相继去世,从业人员不能从民俗文化活动中养家糊口,加速了民俗文化的没落。于此同时,传统的专家学者虽然在研究庆阳民俗文化或者在保护庆阳民俗文化,但是这种研究受到专业角度,研究方法,思维理念等的影响,只停留在宣传,解释,呼吁的层面。并没有给庆阳民俗运行发展或者变迁提供合理的建议,也没有对庆阳民俗文化变迁做出解释,方便人们从变迁中各种因素影响,文化冲突等各个要素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庆阳民俗文化百年运行模式的建立是本文研究庆阳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通过社会运行视角的引入,把庆阳民俗文化置身于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的时代主题之中和动态运行的模式之中。通过截取各阶段的运行状态的研究反映出了每一时期庆阳民俗文化的运行状况和影响变迁的主要因素及系统内部各功能协调的状况使之更能直观的反应庆阳民俗文化变迁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左手紧握右手(2014-05-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