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风筝 美丽的家乡

家乡区县: 潍坊市潍城区

      风筝,古名“纸鸢”,又名“鹞子”,是普及于山东各地的一种玩具,尤以潍坊为盛。

  潍坊风筝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鲁国大思想家墨翟制作第一只“木鸢”,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真正开始兴盛,走向民间却是在明代。到清朝中叶,潍坊开始出现专门从事风筝制作的民间艺人。相传有位姓陈的哑巴艺人扎得风筝新颖好看,放得又高又稳,远近闻名。这时,清明节前后竞放风筝也成了当地的踏春风俗。据《潍县志稿》载:“本邑每逢寒食,东门外,沙滩上……板桥横亘,河水初泮,桃李葩吐,杨柳烟含,凌空纸鸢,高入云端。”“清明,小儿女作纸鸢、秋千之戏,纸鸢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外,兼作种种人物,无不维妙维肖,奇巧百出,”曾做过七年潍县县令的大诗人兼书画家郑板桥曾写过这样的诗来怀念潍县:“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把潍县的风筝特点和放风筝的风俗描写的淋漓尽致。“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步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草新来春燕多”,这是潍县诗人郭麟对他家乡清明寒食放风筝的真实描写。到近代,潍县成了国内外闻名的风筝产地和市场,有首《竹枝词》是这样描写当时风筝市场的盛况的:“风筝市在东城墙,购选游人来去忙,花样翻新招主顾,双双蝴蝶鸢成行。”风筝飘洋过海,被带到美国、日本当作艺术珍品馆藏起来。新中国建立后,潍坊风筝作为潍坊市的象征,更加受到当地人民的珍爱和重视。从1984年起,潍坊市连续成功地举办了国际风筝节;1988年,潍坊市被国内外风筝界选为“世界风筝都”。潍坊风筝走向了世界,真正达到了它的鼎盛期。

  个性是艺术成功的标志。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潍坊风筝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风筝,让潍坊国际扬名;风筝,造就一个文化产业;风筝,拉动潍坊整体发展……"风筝"品牌的打造与形成,给潍坊带来的效益和效应令人赞叹。

虽说潍坊风筝自古闻名,但放眼20年前也并非一枝独秀,只能说是与京、津等地风筝各具千秋,齐名而已。潍坊风筝之所以能脱颖而出,除悠久历史、独特工艺等方面,关键还在于对这个品牌的打造与经营。

潍坊风筝历史长达2000余年。历史上因选材奇特、设计夸张、题材多变、年画技法等特点闻名。这些特点,使其独树一帜并为后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1984年,潍坊以莫大勇气举办了首届国际风筝会并一举成功;1988年潍坊被14个国家和地区的风筝协会推选为"世界风筝都";次年国际风筝联合会成立并把总部设在潍坊,潍坊世界风筝中心的国际地位确立。时至今日,潍坊国际风筝会每年有多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风筝代表团参加,在国内各国际节会中风采夺目,令人感叹。

其间,在其它地方风筝节境况日下时,潍坊风筝会也曾一度濒临绝境;原因是前15届风筝会都由政府出资包办,大量财政投入及硬性摊派使财政、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群众难以承受,抱怨不已。在抱怨声中,潍坊市痛定思痛,在深入调查和反复论证后果断决策,于1999年将风筝会推向市场,实行"政府主办,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此举实现了"以会养会,以会强会",使潍坊国际风筝会真正走上了健康发展轨道。

潍坊的风筝一直在不断改进和创新。先是吸收京、津等地风筝优点,使扎制工艺大大提高;再是把国画、年画等方面技巧与风筝制作工艺巧妙结合,形成国画风筝、杨家埠风筝等特色流派。改革开放后,各种高科技技术和材料被运用到风筝扎制上,创新风筝层出不穷,并抢占越来越大的销售市场。

"没有创新就没有潍坊风筝的今天。但创新的同时,不能忘了对民间传统风筝进行保护。从古到今潍坊风筝之所以闻名,主要还是它的传统工艺有过人之处。它代表了一种文化,一种传统,是潍坊风筝的'根',它的衰落必将导致整个潍坊风筝内在文化的弱化。"71岁的杨其信,是杨家埠年画风筝名家杨同科的长子,对传统风筝很有感情。

杨其信介绍说,传统工艺风筝很有讲究,单劈竹条一项就够初学者学上多年。他父亲在时,扎风筝从设计到放飞要20多道工序,能"一级风起、五级风不折",那是真正的手工艺。

风筝品牌的形成,给潍坊带来的最大影响、最大效益,就是潍坊国际知名度的空前提高。

至于具体效益,首先是造就了一个风筝产业。目前,潍坊风筝从材料供给、生产制作、贩运流通到市场销售,已形成一个完整产业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该市成规模的风筝厂有二三百家,产业从业人员有万人之众,年销风筝3000多万只,收入4亿多元。

风筝还拉动了其它产业的发展。最直接的莫过于旅游。每年的风筝会,国内外游客都会蜂拥而至。同时,风筝会还把同时举办的鲁台经贸洽谈会和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拉动起来,使风筝会从一枝独秀发展到"三会"并举,成为潍坊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

此外,风筝会对这个市的城市建设、市民文化生活、企业打造品牌等方面也起到促进作用。一个文化品牌的力量,让人吃惊。

love狮狮(2014-04-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