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藤、棕、草编织

家乡区县: 陕西省南郑县

竹、藤、棕、草编织

      本县竹、藤、棕、草资源丰富,编织业历史悠久,竹器如箩筐、土箕、晒席、连枷等类,南山地区生产最多。农民就地取材,空隙制做,上市自由买卖,其工艺精细,造型考究。民国初期,全县有木工、竹篾匠400人左右,店铺55家。民国36年(1947)有竹器业30家,工人31人。棕制产品有棕箱、棕毯、蓑衣等。棕箱属大宗产品,系以棕丝包于模箱外面,以棕绳缝制而成,箱壁多用棕丝配制字画图案,此箱坚固耐用,便于携带,凡旅汉客商,多喜购买。每个约1.5元至3元。经营此业者,均系自做自卖的手工业户。每年约销售二三千元。因墨守旧法,不知改进,数十家之中,得利者仅有三、五家。南山产藤,水煮剥皮后,可编制各种家具上市出售或自用。36年(1947)共有3家,6人。
      1954年手工业改造时,成立湘水寺竹器生产组、铺镇竹木器生产合作社、红庙塘竹器生产组、南郑县木器制造厂等,年末全县生产竹、棕、藤制品23万件。1958年降至0.15万件。尔后多停办转为家庭副业。1965年县竹藤棕制品厂在周家坪成立,有职工24人,年产值约5000元,利润800元。产品有棕箱、棕垫、藤椅、蒸笼及各种竹器等。因经营管理不善,资金周转困难,1980年与县板金厂合并(厂名保留,独立核算)。近年来,编织业专业村、专业户大量涌现,产量急剧上升。1987年总产值达359.6万元,已与国内25个省市自治区建立购销关系。竹帘、竹席、草席及藤编沙发、桌椅、茶几等产品,在国内市场上享有声誉。藤制品和竹帘还销往日本、美国。1986年团堆乡团堆村李光哲利用本地木竹资源建起家庭衣架生产线,全年产值4万多元,获纯利7千多元,衣架走俏汉中各地,远销新疆、河南等省。

      藤编制品以水井乡桂花村著称,全村从事藤编的有164户,320多人。1985年藤编收入11.54万元,占全村农业总产值的48%,每人平均收入490元。1987年总收入26.8万元,人均收入837.5元。其藤编花色品种多,有平板藤椅、单人藤沙发、双人沙发、三人沙发等10多个品种。工艺精细,花纹繁多,主要有桃儿形、牛眼睛、菊花形、木瓜形等多种样式,远销西北五省区及四川、河南、广州、武汉等地和日本。1984年7月7日中央电视台和陕西电视台录像播放。
      棕制品以草堰乡高庄村一带最负盛名,全村278户,1983年底有90%以上的农户加工棕制品,全年收入18.58万元,占全村农业总产值的50.4%。产品工艺精细,花色新颖,具有防潮、防虫、保温等优点,远销西北、上海、江苏等12个省市。1987年从事棕编织605人,全年总收入75.5万元,占全村总收入的61.7%,每人平均1247.6元。编织生产由集体和个体分头组织原料,推销产品。集体用2万元作周转资金,把个体户加工的部分产品按质作价收购,由推销员向外推销,从总收入中抽5~8%作为推销员的报酬和集体提留,用于扩大生产和改进工艺。

如期而至。(2014-05-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