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治理
历史上丘陵山区的农民采用砌石砍、拣石砾、横坡耕作、沟头栽竹、封沟打卡、山坡植树、河滩种草等措施,保持水土。解放后,在各级党政的领导下,坚持连续治理,集中治理和综合治理的原则,以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治沟与治坡相结合,长远规划与当前利益相结合的办法治理水土流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施行小流域治理和五荒地承包治理。
农田水利建设 建国40年来,全县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修塘筑库,抬田修地,拦洪蓄水,保持水土。1960年,在濂水河上游建成红寺坝水库,并在濂水河流域的各支流,修建水库23座,挖塘1794口,蓄水库容4858.4万立方米,不仅保证灌农田14.4万亩,且减少了下游受洪水冲刷的危害。同时,进行坡耕地改造。全县抬田修地18万亩,河滩造地4600亩,变过去的“三跑地”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地。梁山丘陵地区的铁炉乡,从70年代起,先后修水平石坎梯地2462亩,占耕地面积68%。强家湾水库自1955年建成以来,在库区植树造林,有效地控制了泥沙入库。据1955年至1961年实测,水库仅淤积3.2万立方米,年均0.53万立方米。60年代初,因上游乱垦滥伐,水土流失,两年淤积达13万立方米。濂水河经工程与生物措施结合治理,既保了边岸及农田,又稳定了河床。
植树造林,绿化荒山 从50年代起,年年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荒坡。在人口稠密的浅山丘陵,以造为主,封育结合;在人少地广、交通不便的山区,采取人工撒播和飞机播种并举;对平坝沿江一带,营造防护林、护岸林,四旁绿化,实行大地林网化,以改善生态条件,增加大地植被,控制水土流失。
重点流失区治理 红庙、南海和梁山一带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60年代,以红庙五根树为水土治理点,植树造林、抬田修地、挖鱼鳞坑、作谷坊、保水保土。同时,还给山区、丘陵地区的公社(乡)配备44名水保员,专管水保工作。80年代后,以小流域治理为重点。1982年以红茶公社观音沟流域为水保治理示范点,后扩大到明家沟,到1985年抬田修地379.7亩,营造水保林3695亩,治理流失区水地1064亩,治理面积3.43平方公里。1985年7月被省水土保持委员会评为先进单位,获得奖状和奖金。 1983年,开始对里八沟小流域进行治理,全流域24.3平方公里,需治理15.36平方公里,到1985年治理14.1平方公里。1985年在省、地户包小流域治理会议后,按照“1年包到户,3年打基础,5年见成效,10年变面貌”的要求,将全县92500亩荒山,21700亩荒坡,679亩荒沟,279亩荒滩,25858亩荒水,共115000亩“五荒地”全部承包给农民个户治理。到1987年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49.8平方公里,占应治理1721平方公里的78.43%。1984年被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评为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获锦旗一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