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来县第一中学

家乡区县: 揭阳市惠来县

惠来县第一中学

惠来一中 即 惠来县第一中学 。

惠来县第一中学创办于五四运动前夕的1919年4月21日。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特别是2010年5月份以来,新的领导班子励精图治,全体一中人团结拼博,继续深化学校内部管理,狠抓校风建设和师德建设,强化竞争意识和质量意识,完善办学条件,美化校园环境,使学校呈现出校风好、学风浓、环境净化、秩序井然、管理规范、质量提高的喜人局面。学校于2014年将部分迁至新校区,同时开设初中部。

目录

1基本情况

2设备实施

3机构设置

4管理措施

5办学成果

6荣誉称号

7校徽校训

8一中校史

9历任校长

10惠来县第一中学机构设置

11新校区

一中校史编辑1919年春,成立县立中学筹备会。4月21日,创立预备班,校址设于县游府署,校长黄元友。11月,学生受“五四”运动影响,组织救国团学会。

1920年秋,首席国文教师许伟余在学生作文课中规定写白话文,成为潮汕率先写白话文的学校。

1921年5月30日,省教育厅批准立案,校名为惠来县立中学,学制四年。

1923年8月,学制改为三年,称惠来县立中学,年招新生1班。同月,惠来青年社成立,在学生中发展组织,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启蒙活动。

1924年学生在海陆丰农民运动影响下,同情农民的斗争,开始面向农村,号召农民反抗地主的迫害。

1925年4月,东征军在学校组织学生军40多人,进行军事训练。5月,学生组织示威游行,抗议帝国主义制造“五卅惨案”和“沙基惨案”。11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汕头地委在学校发展团员。

1926年夏,共青团惠来支部在学校建立团小组,组长方裕韬。

1928年3月,中共东江特委、红二、四师发动惠来武装暴动,学校停课。

1929年2月,学校复课,校址迁移至惠来学宫。

1931年8月,在校长陈有方领导下,校风比较民主,学术活动比较自由,各年级分别成立“偲偲社”和“蒸蒸社”、“欣欣社”,出版壁报,发表文章,学生组织公演歌剧。

1934年春夏,初三班学生组织“镰锷通讯社”,发动罢课,反对校长荒废教业。

1936年8月,校长方卓然利用学校积存经费,并向社会及华侨募捐,修缮校舍,华侨林连登捐资兴建“连登楼”(1937年竣工)。学校逐步发展,增至12个班,学生500多人。夏,学生吴健民受中共外围组织的联系,在学校组织“若风壁报社“,出版大型壁报,宣传民主、进步、抗日。

1937年5月,学生组织银河剧社。秋,学校增办高中部一个班。10月,银河剧社与上海救国会学生回乡救亡工作队队员方若琪及各地回乡爱国学生联合,改组为惠来银河剧团。

1938年8月,学校出版宣传抗日的校刊《铁血》,至1939年,共出版10期。

1939年,省教育厅批准学校为完全中学,称惠来县立中学。

1940年,初中部实行春、季招生。秋,附设简易师范一个班,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一年(至1949年停办)。

1943年春,高中部实行春,秋季招生。4月,各班级排练抗日剧目,举行庆祝校庆公演。春,老师陈昭宏在学校组织“丛苗学术研究社“,学习进步书刊,传播革命思想,同年,学生自治会发动师生公演抗日话剧《刑》。

1945年2月1日,日本侵略军占领惠来,学校停课。8月6日,日军撤退,学校筹备复课。10月,学生“初学社”成立,开展学习和革命活动。

1949年4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学校建立组织。5月20日,惠来县城解放,夜,丛苗、初学、春晓等社组织师生200多人走上街头,举行庆祝惠来全境解放并欢呼解放大军南下的游行。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学校参加在东仓广场举行的惠来第一届青年运动会、惠来文艺晚会。秋,发动惠城各公户捐献教育基金。

1950年2月,改称惠来县人民中学,开设工农业余初中班,招受工农青年入学。

1951年3月,改称惠来县立第一中学,将学校周围公地划归学校,以备发展。秋,高中部停办,高中部学生19人分送金中和韩中就读。同时私立诚信中学与县立中学合办,学生进入一中就学。并组织惠城教育基金筹管会。

1952年教师集中参加全县中小学教师思想改造运动。2月,学校经费由地方财政统筹。

1953年,学校变教师聘任制为任用制。进行教学改革,开展各科教研活动,办学质量有明显提高。

1955年1月,学校共青团总支发展为团委会。暑假,在教师中建立教育工会。

1956年秋,复办高中部,学生增至987人。

1958年上半年,“反右”扩大化,部分领导教师骨干被错划为“右派”,离开学校,教育力量受到削弱。12月,惠来撤消县建制,学校改称为普宁县第十四中学。

1961年3月,惠来恢复县建制,学校改称惠来县第一中学。

1966年—1975年,在十年动乱中,改名为惠来红卫中学。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受到破坏,教师身心受摧残,积极性受打击,学制缩短,高、初中各二年,学生素质与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1976年,打倒“四人帮”后,解除师生的精神桎梏并随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又相应地建立了一些规章制度,工作迅速走上正轨。

1978年,学校改称惠来中学。

1979年5月,学校恢复教育工会组织。

1980年3月,建设学校教学楼(即现在图书馆,81年3月竣工)。秋,县确定学校为县重点学校,恢复惠来县第一中学校名,高中部恢复向全县招生。并按指令,初中部改为三年制。

1981年4月21日,恢复校庆的活动,并决定今后每年一小庆,逢五年一中庆,逢十年一大庆。

秋,开办学生高考补习班(至91年停办)。

1982年,制定校徽,校旗,校歌,校服,校训。又确定每年新生入学第一课就是“讲校史,学校训”。12月,学校首栋教工宿舍(16套)竣工。

1983年,按指示,高中部恢复学制三年。9月,宣布取消“重点班”。使教与学两个积极性得到全面调动。12月学校召开第一次教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工会委员会。

1984年3月5日,为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二十一周年纪念日,学校确定每年这天为“活动日”,组织团员、学生开展“学雷锋”活动。同年,学校重视音乐教育,活跃第二课堂,成立器乐小组,组织少年合唱团,开展各种文娱活动,节目丰富多彩。

1985年2月,学生宿舍楼(在后操场)竣工启用。

1986年11月校长吴和宝、副校长方兆丰,黄基中参加广州惠来第一中学学校校友会成立大会。

1987年4月19日,汕头市第一中学校友会在汕隆重成立。

1988年,旅港校友庄声源捐赠120万元,建造教学楼一栋,面积4153m,命名“声源楼”。1989年4月落成时,又捐资20万港元,建造校门和围墙。9月,学生高考成绩突出。

1989年11月,为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学校开始试行“岗位津贴和考勤奖惩办法”。

1991年9月至10月,学校认真拟定“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学校档案管理制度”、“科组活动制度”及实验室、语音室、体仪室、刻印室工作管理制度等。

1992年1月,学校建成第三幢教师宿舍楼。2月建成第四幢教工宿舍楼。秋,县决定学校办为高级中学,停止招收初中新生。

1994年4月,成立第一中学教育基金会。12月12日,新生宿舍楼(合学生食堂)动工兴建。

1996年10月,学生宿舍楼竣工。建筑面积670m,宿舍59间。

1997年10月,声源楼教室及会议室装置投影机,为多媒体教学打下基础。

1998年5月,在声源楼各间教室安装高保真有线广播。8月,校友翁元耿捐资复建校内绊池(该泮池在文革期间受破坏),吴芳鸡先生捐资建造教工宿舍区花亭园(暂名)。

9月27日,惠来县惠来一中校友会在葵阳影剧院隆重成立。

10月,学校装置内部电话自动交换机。

1999年3月,《红棉礼赞》(第一集)和教师论文集《教海拾贝》出版。学校大规模整修校容校貌,在校学生达到2200多人。 4月,举行建校八十周年庆典,盛况空前,参加校庆师生和海内外嘉宾三千多人。

2000年3月,《一中青年》复刊。

上世纪80年代至是年秋,先后兴建教工宿舍楼、学生宿舍(含学生食堂)楼7幢,逐步改善师生居住生活条件。

2001年4月8日,新教学楼和科学楼动工,9月投入使用。6月,声源楼装闭路监控。8月,评为市一级学校。9月,市委、市政府授予“市先进集体”称号。

2002年6月,申报国家级示范性高级中学。10月,校园网第一期工程动工,主要建电脑室、电教平台及校园网络主体布线,总投资70万元,11月完工。

2003年6月,全国高考提前(1个月)于6月初进行,本校考生848名,有785人上线入围,上线率达92﹒6%,是建校80多年来的最高入围率。

2012年5月,通过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初评。

2014年9月,于95周年校庆之际,部分校区迁至新校区,开设初中部。

 

新校区

惠来第一中学新校区位于惠城镇东山开发区,规划占地面积约170亩,建筑面积约75460平方米。按省一级学校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新校区原规划建设为新一所高中(华强高级中学),由于工期等各种因素不能开办。介于惠来一中位于市区内部,没有空地可供扩建;以及惠来一中未建设新校区。教育局决定,将已建成的华强高级中学拨给惠来一中使用。

 

  
  

 

细水长流(2014-05-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