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
梁 楷
安道一
高文秀
东平县霍家庄一位名叫霍树元的老人(已故),1981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我们家族在元代兴盛,出了位状元叫霍希贤,他有位好友叫罗本,就是写《水浒传》的罗贯中。罗在宿城罗庄住,也是个大家庭。我祖上为了与他相处,即把自家的府第(状元府)建在了宿城,两家府府相邻。”
霍树元表示,“自罗《水浒传》问世,引起朱元璋不满,满门追杀,罗家府第的罗姓均走往他乡。后来,罗家府第被侯、姜、李、刘等姓占,就引出了现在几个姓的罗庄而没有姓罗的了。”
梁楷:字白梁,东平人,南宋画家。公元1201-1204年(嘉泰年间)任画院待诏,后不受金带,离职而去,嗜酒自乐,人呼为“梁疯子”。擅画人物、佛道、鬼神,初师贾师古,有“青过于蓝”之誉。衣纹用尖笔作细长撇捺,转折劲利,称“折芦描”;其用笔简练而又放纵者,则称“减笔”。在当时画坛独树一帜,后人评论云:“画法始从梁楷变,观图犹喜墨如新;古来人物为高品,满眼烟云笔底春。”山水、花鸟画也有独物风格。存世作品有《太白行吟图》、《泼墨仙人》、《布袋和尚》、《高僧故事》、《秋树双鸦》等。1967年以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先后决定以中国历史上的李白、张衡、蔡文姬、梁楷、关汉卿、祖冲之、李清照、鲁迅等23位名人命名外星球上的环形山。安道一(壹):北齐时高僧、大书法家。
他经历了北周“二武灭佛”之难,其佛教观点属禅宗北宗。始祖达摩祖师被当权者毒死后,众僧侣为护佛法开始迁移,并改变以前由书经传播的方式,认为“缣竹易销,皮纸易焚;刻在高山,永留不绝”。故在迁移中把佛经刻于石崖之上。安道一即是此时的主要书经者。
平阴一带有北齐刻经5处,安道一题名3处。平阴北齐刻经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是洪范池镇南大洪山半腰处的二洪顶刻经。其它几处是天池山、云翠山、黑山。在平阴刻经发现以前,在河北省的响堂山、中皇山,河南省的鳖盖山以及山东的泰山、徂徕山、邹城玉山、汶上水牛山等处均发现北朝刻经,但只有邹县的冈山、铁山刻经有安道一的署名,但刻经稍晚于二洪顶纪年。二洪顶刻经分南北两处,达600余平方米,1500字。其中“大空王佛”四字竟高达11.3米,宽3米。“佛”字高4.25米,宽3米多。专家认定:从甲骨文至北齐,此“佛”为汉大字之最。安道一的书艺甚高,开一代新域,中外影响很大:“清跨羲(羲之)诞(韦诞),妙越英繇”。康有为、郭沫若都给予极高评价。日本书道协会建议中国书协应立安氏为“书仙”,以与王羲之“书圣”并驾齐驱。虽无确证,但多数专家认为,安道一应是平阴东阿一带人氏。高文秀(生卒年不详),东平(今属山东省)人。元代戏曲作家。府学生员,早卒。生卒年及其他事迹均不详。
概述
齐鲁古典戏曲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元明清时代,齐鲁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戏曲作家作品。山东东平,元代改为路,是山东西路,地处水陆交通要冲,南北大运河贯通,“城廓规制,甲于东藩”,号称繁庶之地,也是当时山东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之一。这里便孕育了高文秀。《渑池会》和《谇范叔》的故事都取材于《史记》,并有所增饰。《渑池会》存脉望馆钞校本。剧本通过完璧归赵、渑池赴会、廉颇负荆三个主要事件,塑造战国时代政治家蔺相如的艺术形象。在强暴的秦昭王面前,他不顾生死,维护了赵国的利益;而当受到同僚、大将军廉颇的误解和凌辱时,则能顾全大局,不计私怨。《谇范叔》有《古今杂剧选》、《元曲选》、《酹江集》等明代刊本,亦作《谇范睢》,描写战国时辩士范睢随魏大夫须贾出使齐国,受到齐大夫驺衍的尊重,须贾却怀疑他与齐国有私。回国后,须贾向丞相魏齐告密,将范睢打得昏死后丢入厕坑。后来范睢逃往秦国,化名张禄,当了丞相。须贾奉使前去祝贺,风雪中见到化妆为贫士的范睢,发出了“范叔一寒如此哉”的嗟叹,赠以绨袍一领。范睢见须贾还有一点故人情义,又经各国使臣说情,便饶恕须贾,放他回国。论者认为这是一部为书生扬眉吐气的作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