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又见面啦,昨天您过的好吗?记得昨天给您介绍的是冯国璋故居及墓葬这个旅游景点,今天在给您介绍一个旅游景点,那就是河间毛公墓,这是沧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哦,值得你了解一下!
毛公墓又名毛公垒,位于河间市三十里铺村北,为汉博士毛苌墓冢。明礼部尚书李时《毛公书院记》载“毛公者,汉儒毛苌也。献王征公为博士。公善为讲说,演绎其义,号为毛诗。卒葬河间城北三十里”。毛公墓“文革”期间被毁,河间市人民政府于2005年重建。现为沧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应是春和景明惠风和畅的天气,26日忽又阴冷透衣。河间三十里铺,毛公墓前,一群热爱文化的人们,于寒风中诵诗祭奠这位诗祖先贤。
八十村夫,作诗赋章,三岁幼童,朗诵关雎,北大诵诗社社员短歌长吟,诸多村民围拢观听,兴味盎然。看毛公墓前草色渐绿,闻诵读之声古韵悠悠,心下有一种微微的感动。仰望春日的天空,恍觉毛公正在俯视众生。千年诗脉,江河不废,终于有人传承,想来老人家应该面露欣慰之色了。
脚下踏着的,应该是曾经的毛公书院的大殿,或是二十三级的台阶。78岁的退休教师赵向忠,家族六世受教于书院,出过作家俞林、抗日将领赵锡章。他的诵读为我们再现昔日盛景:昔日孩提进书院,古柏参天甚森严。正殿端坐毛公像,‘六艺’宗工匾高悬。老人说,六十年多年前,每到春天,人们都会到毛公墓前祭拜。之后因为战乱、文革,毛公就被遗忘了。而另一个村民说,七十年代毁坏的书院,建于元至正年间,曾是北方有名的书院。参与拆除它的人,曾经很骄傲,因为那么“老、旧”的东西是他亲自拆的。当然,他现在很后悔。他终于知道,他亲手拆除的,并非一座书院,而是斩断一段文化的血脉。而今,历史终于回归本原,毛公被重新记起,重新放在应在的位置,诗经文化也被重新接续。
六十年一祭,诵诗会的意义何止于诵诗。
然而,心头还有沉重。一段文化的断裂,要想修复传承乃至弘扬光大,只凭一次祭奠是远远不够的。在台湾,传统文化之所以大行其道,一是因为没有经过浩劫摧残,拥有那么多学养深厚的学者,还有就是普及做得好,据说他们现在每年都要在孩子们中间评选背诵古诗文的“状元”。一代一代,从小被传统文化陶冶滋养,也才能根深蒂固,源远流长。
而我们,还太缺乏这种氛围与环境。当然,河间有这么一批热爱古文化的人,在不遗余力地为发掘、保护、传承做事情,尤其文化局长田国福先生更是殚精竭虑,搞诗经文化国际研讨会,编篡50万字的《河间遗韵》,搜集收藏各种版本的诗经典籍,每一件事都做得让人敬佩。可是,如果没有这么一个人或说一群人呢?单单凭着一种热爱真的能实现这种传承吗?文化与经济,一个上层建筑,一个经济基础,文化,不是空中楼阁,也难凌空舞蹈。对此,田国福先生自然是比局外人有更深切体会的,难怪他在全市文化会上拍案而起,慨然直言。直言不一定就有用,但是这种声音是应该发出来的。
便想,文化这东西,不是靠一时的风雅、几个人的热情来流传千年的,也不是把它当作一个符号、一种象征就能发扬光大的。回过头看,文化的延续总有其最合理的依托和恰逢其时的机缘,不管是毛苌公遇上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献王刘德,还是唐开盛世,成就诗歌创作不可超越的巅峰,都是因为那个时代有一种尊重文化的风气在。风气之下,才会有文人雅士鸿儒英才,才会有民风向学天下归心。
历史进程中,战乱兵燹,天灾人祸,文化常常遭遇被“劫持”的命运。好在只要文脉不断,废久必然重兴。我们高兴地听说,河间有毛公诗词学会,还要重修毛公书院,要建诗经碑林,要建诗经博物馆……
终于,在这样一个古老的地方,历史的如橼大笔又重重书写文化的诗篇。
中午回程时,艳阳高照,让人浑身和暖。被古老的诗文化浸淫一番,看到柳丝拂荡,绿野田畴,便也觉诗情萌发。原来文化最真切的内涵就是一种可以濡染身心的诗意,可以穿越岁月时空,永远散发温柔芬芳。
我的个人主页:http://abc.wm23.com/ningmeng
我的家乡网址:http://www.wutongzi.com/kan/hebei/hejian.html
我的微博主页:http://weibo.com/3195691505
我的博客主页:http://blog.sina.com.cn/u/3195691505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