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以风千里迢迢来到了魂牵梦绕的天柱山,准备找个理想的归宿地,好好度过自己的余生。但这百里天柱,林海茫茫,看不见炊烟袅袅,听不到鸡犬相闻,如何生存下去?总不能天天饮泉水,嚼野菜,宿山洞吧。于是,他感到无限惆怅、凄凉和失落。
好在山腰有座佛光寺,原名马祖庵,系唐代高僧马祖道一始创,后由明万历皇帝封禅赐名。松柏掩映,古木参天,好一处佛家净土!他想:能在此扎下根,唯一办法是投奔佛门,其他无路可供选择了。他忍住饥饿,立起身,挪动酸软的双腿,慢慢向寺庙走去……妙高法师热情地接待了他,认定这是一位非凡的信徒,为他泡着清香的山茶,和他谈着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他从妙高法师那儿暂时得到一点慰藉。他自号忘筌居士,潜心研究佛家经典,力求安身于尘世之外。每每苦闷烦躁之时,他便走进马祖道一大师诵经打坐的马祖洞(又名嘉平馆),或者走进左慈炼丹的莲花洞,以古人修炼毅力,强迫自己能在人世上生活下去。他的恩师马一浮闻及此事,曾派人送信,留之不及,悔之已晚。后又寄来书信慰问,并赋诗曰:“买山早是爱山居,世味应同绮障除,马祖庵前松柏下,如何不寄一行书。”他无颜去见恩师,也无语面呈恩师。想起自己曾缠绵于儿女情长,为得到解脱而栖身佛门,比起先生20岁丧妻,后未续弦而专事教书育人来,是何等渺小、可怜。于是他为自己举动而可笑、忏悔。他找到老朋友贺来朝、贺来斌兄弟俩,一起喝着山茶,嚼着野果,谈论着天柱的奇峰怪石、古洞幽径、飞瀑流泉以及风土人情,他沉浸在美好的想象中,被带入仙家迷人之境界。他叹道:“天下名山皆有史,唯独天柱山无专著。可惜二千年来无山志流转。”贺氏兄弟立即建议道:“乌先生,你是有学问人,何不为天柱写一本书传给后人?”他答道:“二位兄长颇有见地,但这不是轻而易举之事,我将竭力为之奋斗”。他随着贺氏兄弟爬上龙吟虎啸崖,越过飞来涧,观察峰峦形态,确定山势方位。凡山中荒岩秘谷,人迹罕至之处,莫不穷搜周览。他酷爱天柱泉林之胜,如饥渴求之饮食,对峰峰岭岭百看不厌,对弯弯曲径百走不烦,先后攀登古岳不下百余次。他暗暗立下宏愿:要在有生之年,为天柱树碑立传,以宣扬其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他走出山门,四处化缘,八方募捐,把千次折腰万次乞讨来的资金建设天柱山。他在山中开始筹建翠云别墅、天柱山房和岳云山馆,并修起1500多个石阶,好让游人有路可走,也有个歇息场所。当时一个石阶要花一斗稻子,仅修石阶就花去375担稻子。也许是乌以风自恃清高,脾性不好;也许是妙高法师嫌弃这位不恪守佛家规矩的穷书生,多管闲事,两人的关系开始疏远起来。乌以风请来看守岳云山馆的人,在大雪封山、虎豹出没的季节实在难以呆下去,而他自己守在翠云别墅里,也饥寒交迫,度日如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