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杨家埠年画的题材多样

家乡区县: 潍坊市潍城区

杨家埠木版年画极为丰富的题材内容是它的优势之一。它按照农民的风俗信仰、思想要求、审美观念,创作出绚丽多彩、尽善尽美的,适于供奉和装饰的大量年画作品,这在寒亭档案馆馆藏了大量年画实物、刻版和《潍坊杨家埠年画全集》中充分的地表现出来,即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小说戏文、又有辟邪纳福、祥禽瑞兽、风景花卉,还有时事幽默、民俗民情、游戏娱乐等,可谓洋洋大观、应有尽有,为贫苦的广大农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体材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门画:门是庭院、房屋的出入通道,对安全起保障作用。门又因设的位置不同分为街门、堂屋门、家房门、栏门等,门的位置主次和居室主人的各异,以及门的大小、单扇、双扇等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与民俗相适应的年画来张贴。

窗饰画:为打扮窗子而创作的木版年画。主要有窗顶、窗旁、月光三种形式。

炕头画:炕周围墙壁上帖的画俗称炕头画。形式有横披、竖披、方贡笺、主方子等。

中堂画:又叫轴画,以大幅画面为主,装裱悬挂于客厅或比较大的房间中。

神像画:多为过年祭祀用的迷信品,现存的有三种:灶神、财神、天地神。

其它形式的年画还有专供影壁墙上装挂的福字灯、寿字灯,专供娱乐用的凤凰棋,专供传授知识的千字文、各地秤头歌、天下地理图、帝王图等,以及为生活服务的炕围子、桌围子、车围子等实用生活装饰用画。杨家埠木版年画走的是纯农民画的路子,年画不是皇粮也不是地租,必须要卖出去,为了使年画得到更多的买主,年画作者就必须考虑农民的需要。旧时,官府及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墨客对民间年画态度冷漠,认为它难登大雅之堂,但这种冷漠并不是坏事,年画艺人可以放开手脚,顺应农民的需求,创作农民喜爱的内容和形式都丰富多彩的年画作品。下面我主要介绍两种有代表性的年画作品——门神和灶王。

门神画属于门画的一种,分武门神和文门神。武门神是手持兵刃,身穿盔甲的将军型门神画,承担着进入庭院、宅舍第一通道街门的除邪保吉重任。大小有顶号、大号、小号不同规格的武门神。相传在年画中这是最早的形式,寒亭档案馆收藏的有《神荼郁垒》、《秦琼敬德》、《赵公明与燃灯道人》等。对对门神,两员武将魁武雄壮、双目圆睁,审视门外一切,使蟊贼鬼怪不敢入内。庄重严肃的大门神《神荼郁垒》画面中神荼左手握笔和金锭,右手执玉如意,象征着除邪平安的大将诚心祝愿人们“必定如意”。从武门神来看,其画面主题是看守街门严防妖魔鬼怪进入。艺人们选择了群众心目中最信奉的专门监督、处罚妖魔鬼怪行凶作恶的神荼郁垒进行创作,本着男性以健壮为美的原则,将门神头脸夸大,双目睁圆并涂为红色,身躯宽大,四肢粗壮,一位手执大锤的武将形象跃然纸上,神情威武严峻,望而生畏,形象雄伟健壮,坚不可摧。确实既鲜明、俊美的装饰了大门,又有一百个放心的安全感来过太平年。它看上去很舒心,没有造型不合自然的感觉,充分体现了造型夸张的艺术魅力。文门神是供堂屋门张贴的朝官式门画,人物端庄文雅和颜悦色,希冀接福迎祥,岁岁平安。

灶王画属神像画的一种,有大灶、二灶、三灶、四灶等不同规格的灶王爷。杨家埠木版年画《灶王》,初看起来它完全是一种迷信品,每年腊月二十三人们都要将它贴在灶前供养,但深深细究,它也曲折地反映了农民在某些方面的追求。这幅画的上半部分是“财神”下半部分“灶王”。灶王的记载虽然在古代典籍中可以查到,但那并不是农民心目中的“灶王”。过去潍县一带有民间歌谣叫《张郎休妻》,据唱词所述,张郎名叫张腊月,他的前妻丁香女勤俭贤慧,由于好吃懒做有又卖弄风骚的王海棠从中作梗,加上张腊月贪财好色,丁香女被张腊月休出家门。此后,丁香女改嫁,日子越过越好,张、王两人坐吃山空,张沦为乞丐。讨饭中,张腊月无意中闯进了丁香女的家。面对故人,张腊月羞愧得无地自容,最后死在丁香女家的灶前。丁香女怜张腊月有悔过之心,画像以祀之,传播开来,张腊月便成“灶王”。不过杨家埠所印的《灶王》的特殊之处是下半部分,已不是张腊月一人,而又添上了丁香女和王海棠。这里有二个有趣的问题值得研究,一是农民是不是真的迷信“灶王”?如果是真信丁香女受人尊敬事出有因,而“负心汉”张腊月,“风流娘们”王海棠又凭何享受香火?农民在“辞灶”中又为何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用糖瓜粘住张腊月的嘴,以免他在玉帝面前胡说八道,二是如果说农民不信“灶王”可又为何将它年年供奉、日日供奉。其实,农民信“灶王”,并不是信的张腊月,而是信的他们自己。这一点,用农民“辞灶”时说的话就可以证明“上天去多言好事,下界来多带放牛小子,多带五谷杂粮,金银财宝、少带是非口舌”。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财源茂盛,家庭和睦是农民普遍存在的美好愿望,而不是张腊月的可悲可叹,这正是封建社会中农民小康生活的写照,是他们的希望所在。

贴门神、供灶王,这本是一种媚神的举动,这种媚神的举动由来已很久远了。杨家埠木版年画中的“门神”、“灶王”带有明显的封建迷信色彩,我们今天提起它不是主张再去印刷它,千家万户的农民再去张挂它,而是要剥去它笼罩的封建迷信的外衣,从更广阔的范围和更深层次上看到历史上农民的追求、情趣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剖析出隐藏在这些年画中属于旧社会农民思想的合理内核。门神、灶王这些神在农民的心目中都被降格了。唐朝供奉于凌烟阁的秦琼和尉迟恭,在农民家里却成了“把门将军”,这不能不说是农民平等思想的反映。皇帝使得,我如何使不得?这个想法的蔓延开来,也就导致了“门神”、“灶王”的产生。 年画是过年时贴的,中国的民间习惯,对于过年事事要图吉利,这不能完全认为是迷信,主要是一年劳苦之余,在过年的时候,尽量得到安慰,以解过去一年的辛苦与疲劳,而激励来年的工作情绪,年画正好顺应了农民的这种心理,贴年画就成了一种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风俗。杨家埠到了明朝末年,已经发展到年画作坊10余家,画样已达300多种,画板1600余块。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清朝康乾年间,杨家埠木版年画产业发展达到鼎盛,当时号称“画店百家、画样千种、画版数万,”最高年份产销年画1.35亿张。随着生产的发展,清朝末年杨家埠年画产业在生产上也出现了更为细致的自然分工。有专营门神的“门神店”,专营灶王的“灶王店”等。有一首民谣唱道”专做门神店,当了颜色贩,年年刻新版,必定客来办”。门神这一品种用色比一般年画要多,故门神店自嘲当了颜色贩子,门神旧时印数相当可观,因而对木版磨损很大,故年年要刻新版,以保持线条清晰,以此招徕顾客。

love狮狮(2014-04-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