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北战斗犹艰,战士升腾武胜关。千古悲风临颖路,中原忍见将星残。”这是罗章龙听闻蒋先云在临颍牺牲时所作悼诗。1927年5月28日,蒋先云所率北伐军与奉军主力决战于河南临颍。是日,北伐军全线出击,蒋先云身先士卒,率全团官兵冲锋在前,三仆三起,奋勇杀敌,最后身负重伤,英勇牺牲。
蒋先云(1902年—1927年),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学生运动与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革命烈士、“黄埔三杰”之首;字湘耘,别号巫山。曾是红透了黄埔军校的一期高才生,“黄埔三杰”之首,他以其卓越的才能,成了国共两党合作与交往的桥梁;在承上启下,出谋定计,沟通信息和促进团结合作,发挥过无可代替的作用。
在黄埔从戎的前后,蒋先云历来都以姣姣者的骄姿,作出卓越的表现的。从而得到乡亲、同学、战友和官兵们的赞佩。进入军校以来更为突出。一期同学徐向前,在回忆他们二人在黄埔生活时说:“蒋先云是我的良师益友,他斗争坚决,作战勇敢,头脑敏捷,堪为青年军人的模范。” 郭沫若追述他们在北伐军总司令部的岁月里,也自认:“蒋先云比我强。 ”对他表示深深的敬意。张国焘当年是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的重要成员,与蒋先云有很深的友谊。他从中熟知“蒋介石与中共的联系,往往都是经由他办理的”,又说:“他那时曾多次奔走南昌与武汉之间,企图挽救双方的破裂,”“成为国共两党之间,一道直接协商的桥梁。 ”周恩来对他在政治与军事的本领也极力称赞,说“蒋先云是个将才 ”,长期委以驻职黄埔的重任。还有国民党的将军张发奎,继《汉口民国日报》评论“蒋先云是一位冲锋陷阵,百战百胜的将军 ”之后,也同声赞美“此种健儿,天下能有几人 ”。总之,蒋先云享有的历史威名,可称黄埔第一人了。
蒋先云是湖南新田大坪塘人,1902年生于普通农民之家,自幼聪明过人。只因家境贫穷,本已入学无望,幸因亲朋戚友给以支持,出钱出米,才得勉强上了村立国民小学读书。由于读书勤奋,所习各科都取得优异成绩。被老师认为他“秉赋聪颖”而深为器重。于是很快得以跨过高小而被湖南三师破格收为学生而免费入学。据载,有一次学校老师以“月”字为题,要学生造句联对。蒋先云以旧社会腐败没落,行将消逝,而新社会则如旭日东升、大地光明为意境,写出“残月西斜,漫洒人间;日出东方,大地红遍。”的警句造成联语,博得国文老师十分赞赏,立刻挥笔写上“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含义深厚,超脱异常。传阅 ”等赞语。时值1917年“十月革命”和1919年“五四运动”先后爆发。他与夏明翰、黄静深等一起受到这革命浪潮的影响也在衡阳开始宣传马克思、列宁的革命思想和新文化运动。在衡阳三师,他带头发起组织“学友互助会”,团结新田、宜章等一带地区的进步同学创办《嶷麓警钟》,自任主编。又继长沙湖南学生联合会之后,也在衡阳成立“湘南学生联合会”,受推为联合会第一届的总干事,并在何叔衡指导下率领爱国进步学生掀起反帝反封建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宣传新文化运动,蒋先云是不遗余力的。曾在衡阳三师建立文化书社分社,开设书报贩卖部,经常出售宣传马克思、列宁思想的书报刊,大量销售《共产党宣言》、《向导》、《新青年》、《少年中国》、《劳动界》等革命刊物。1921年,他更以毛泽东创建的新民学会为榜样,发起组织革命的“心社”。他亲自起草心社章程,其宗旨是:“牺牲个人利益,图谋群众幸福,结合真纯同志,谋社会实际改进。”这与长沙新民学会规定要“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宗旨,是一脉相承的;亦可谓南北呼应,而异曲同工,为湘南成立革命组织首创开端。同年五月,蒋先云又利用“五一”、“五四”、“五九”等革命纪念节日开展大规模宣传活动。在“五九”国耻纪念群众大会上,亲自登台作了《怎样洗雪我们的国耻》的动人报告。听众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显示蒋先云在学生群众运动中发挥着先锋作用。 由于蒋先云在湘南三师的出色表现,毛泽东在1921年从上海参加成立党的“一大”之后,回到长沙就赶到衡阳听取蒋先云的汇报,决定以衡阳三师为革命学生活动的基地,成立中共湖南三师党支部。同年,吸收蒋先云等为湘南地区第一批共产党员,为湘南地区革命斗争揭开崭新的一页。
正当蒋先云在湖南衡阳、安源、水口山等地崭露头角、名声广传之际,适遇孙中山首倡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合作,由两党先驱者们积极酝酿而逐步实现,并决定仿效苏俄红军经验,建立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材的革命军官学校。于1924年6月在黄埔港一个四面环水的长洲岛开办。其学生和教官是国共两党依靠地方党组织,采取公开与秘密的两种方式,招收革命先进的军官和青年来校报考而取录的。如湖南地区就先后多批招来蒋先云、陈赓、宋希濂、郭一予等青年经过考试取录的黄埔一期生。那时从各地招来的学生考试都很严格,一般是各地两党组织自行初试,送经上海中转站复试,到广州再经总复试方正式取录。以期经过革命培养,成为武装革命的高素质的军事骨干。由于蒋先云在衡阳读书时早在投身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中经受不少政治锻炼,受到不少革命的思想熏陶。所以他到军校学习和考试都得心应手,成绩优秀而独占鳌头。据一期同学宋希濂等多人的回忆:当年入学考试和毕业考试,都是蒋先云连得第一。这就恰如科举时代的学人士子经历县试、省试、京城会试能连中三元而得到金榜题名第一的状元一样。校长蒋介石得知蒋先云的出色表现也特别高兴。据周恩来说:“蒋介石也因此把蒋先云视为自己最得意的学生。从此,他们二人结下不解情缘,备受重用。当时按照国共两党合作的决策:在军校里是要求师生们一律参加国民党的。因此在军校里就有共产党参加国民党,也有国民党参加共产党,成为跨党党员。由于蒋先云进校前已参加共产党,也遵照学校的决定参加国民党,成了跨党党员。由此他成了国共两党都倚重的骄子,师生敬重的宠儿,一面扬威军校内外的旗帜。
蒋介石曾声言:“将来革命成功后解甲归田,黄埔军校这些龙虎之士只有蒋先云才能指挥。”其后他数次殷切拉拢蒋先云,许以各种高官厚禄,但蒋先云不为所动。
1927年2月,在武汉政府和南京政府两大集团已貌合神离,其矛盾与分裂正日益白热化时,适逢武汉分校在武昌举行开学典礼,两党要员赴会不少。蒋先云也受指派为北伐军总司令代表,到武汉与孙夫人等一道出席典礼。他与到会的国民党和共产党各界人士一一会见。利用这个机会,他又面对左、右两派的上层人士,力陈舍弃两派纷争,团结对敌的主张。他以不偏不倚的中和姿态,强调国民革命军和黄埔军校中的共产党人和国民党人都是革命的精华。若能彼此消除误会,坚持合作、中国的前途是灿烂的。否则,将不堪设想。又据当年身在党中央的张国焘回忆:蒋先云既向中央和张国焘说明与蒋介石合作的重要性;也向蒋介石进言继续实行联俄联共的政策、切实与共产党人真诚合作。这是有识之士的最高策略,是取得反帝反封建的北伐战争完全胜利的正确道路。这样才可以避免历史上党派相残、国人相杀而血染河山的悲剧在中华大地重演。可见蒋先云作为周恩来所重用的黄埔最早的中共黄埔支部书记及亲信,又是蒋介石宠信的秘书,而长期充当两党两派矛盾冲突之间的使者和桥梁亦堪称不辱使命了。
蒋介石深爱蒋先云之才,数次派人力邀蒋先云,许以其担任嫡系第1军第1师师长的要职,但前提是“必须发表退出共产党的声明”,蒋先云却不为所动,拂袖而去,1926年底毅然离开蒋介石,来到革命中心武汉,在时任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兼湖北省总工会负责人刘少奇的领导下又从事工运,并担任湖北全省总工会工人纠察队总队长,刘、蒋素有旧交,合作得也很好。而老蒋并不善罢甘休,甚至在报纸上别有用心地刊登自己与小蒋两人的合影,企图用离间计断其后路,归附于他。时任中共中央代表兼中共湖北区委书记的张国焘果然表现出对蒋先云的不信任了,对蒋进行立案调查并恶语相伤,张国焘甚至对人讲过“他(蒋先云)要不去投靠蒋介石,我不姓张。”的话来!让蒋先云非常心寒和苦闷。结果是查也查不出什么问题,但组织上也不信任重用他。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政变彻底反共,15日武汉召开30万人声讨蒋介石大会,蒋先云作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讨蒋演说,表明自己与老蒋彻底决裂的心迹。
1927年4月19日,时年25岁的蒋先云满怀一腔热血和革命情怀,又投入到第二次北伐战争,并被任命为第11军26师77团团长兼党代表;5月28日,蒋先云率部在河南临颍与奉系军阀激战。初左脚中弹,带伤跨马,手举军刀,率队冲锋。然再次中弹,人马俱翻,仍高呼不绝:“冲锋!冲锋!向前杀去!”并对师长说:“我蒋先云不捉住张作霖,决不下火线!”最后不顾师长劝阻,又让士兵护卫重跨战马,向前冲锋,卒被弹片击中,死在战场。其时情形感人惨烈之深!是役,我国民革命军仅2个师兵力,而奉军有7个多师兵力,还动用了坦克大炮甚至毒气,少帅张学良撤换军长1人,杀掉旅长1人、团长3人,最终还是溃败。战后《向导》报文章称赞蒋先云道,“临阵负伤,三仆三起,仍追敌不稍退,这是何等的勇将!”
蒋先云,这颗黄埔军校最耀眼的明星,一个本可以成为共和国元勋的天才将领(或许能成为“中国的麦克阿瑟”),如同灿烂流星划过黑暗夜空一般,就这样凄美地过早地陨落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选择了一条杀身成仁似的告别方式,也给我们留下了永久的遗憾和怀念!
我的主页:http://abc.wm23.com/minemine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