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故里,是指中医鼻祖岐伯的故乡。岐伯生于甘肃庆城,是上古时期伟大的中医学家、博学家、政治家、音律家。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拜他为师,并以问答形式形成《黄帝内经》,含《素问》、《灵枢》各九卷八十一篇。该书上及天文、下穷地理、中通人事、天地阴阳、四时六气、病因病机、治法方药,无所不全,奠定了中国医学理论的基础。由于岐伯是上古人物,他的故乡现址至今已有多种说法,主要的有三说:陕西宝鸡岐山县,甘肃庆阳庆城县,四川绵阳盐亭县。
新近有资料表明,岐伯为甘肃省庆阳县人。如清·乾隆年间《庆阳县志·人物》记载:“岐伯,北地人,生而精明,精医术脉理,黄帝以师事之,著《内经》行于世,为医书之祖。”岐伯从小善于思考,有远大的志向,喜欢观察日月星辰、风土寒暑、山川草木等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还懂音乐,会做乐器,测量日影,多才多艺,才智过人。后见许多百姓死于疾病,便立志学医,四处寻访良师益友,精于医术脉理,遂成为名震一时的医生。黄帝为疗救民疾,尊他为老师,一起研讨医学问题《黄帝内经》多数内容即以他与黄帝答问的体裁写成。所以,记载“岐伯”的最早的文献是《黄帝内经》。后人为了纪念他们所做的贡献,专门修建了岐伯庙。如《庆阳县志·坛庙》载:“岐伯庙,在县城南。”据《辞海》说:北地,郡名,战国秦置。治所在义渠,西汉移治马岭(今甘肃庆阳西北)。 岐伯又尊称为岐天师,意为懂得修养天真的先知先觉。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一:“天师,尊称岐伯也。天者,谓能修其天真。师乃先知先觉者也,言道者上帝之所贵,师所以传道而设教,故称伯曰天师。”另一论据是岐伯之“岐”不是岐山之“岐”。考古“岐”字,当是“歧”字之借字。据当代著名学者、湖北中医学院李今庸研究认为,《内帝内经》中的“岐伯”之“岐”字,当从“止”旁作“歧”,《素问》《灵枢》二书凡称“岐伯”者皆然。古本《素问》《灵枢》均作“歧伯”。只是到了晋代皇甫谧编著《针灸甲乙经》时,才将“歧伯”之“歧”假借为“岐”;唐代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太素》时,亦借用为“岐”字。故后世学者均多从“山”旁作“岐”字,我们在进行该研究时亦从之。在古汉语中,岐与歧通用,如战国列御寇《列子·说符》中有 “歧路亡羊”之典故,明代马中锡《中山狼传》中有“然尝闻之,大道以多岐亡羊”的记载。虽然后者之“岐”借代了前者之“歧”,但二者所指之意相同,其文义亦通,同时亦说明后世多以“岐”借代“歧”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邑部》、南朝·顾野玉《玉篇·邑部》都载明两字形异而义同。后世也多以“岐”借代“歧”字。岐伯,为古代人称,相传为黄帝臣,乃古代医学家僦贷季之传人。当代学者、庆城县“岐伯圣景”总设计师左思科亦尊是说。考古北地郡,即今甘肃庆阳市及宁夏南部。而当时的庆阳府现在即庆城县。这里距陕西省岐山县200余公里,物产丰富。其中野生中药材种类尤多,质量优良,共有370个种属,被誉为“天然药库”。如《资治通鉴·卷三百六十》“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八月纪事目条”所云:“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为了弘扬岐黄之术、将祖国中医学文化进一步发扬广大,庆城县投资1200多万元,实施了岐伯圣景景区,先后建成岐伯大殿、药王古洞山门、十大药王祠、文墨荟萃园、长寿鸿福台、十花十木园等景点10多处,已成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中专院校学中医学生的实习基地。
200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确定,授予庆城县为“全国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专家讨论,确认庆阳市为全国“岐黄文化传承基地”。多年来,每年农历三月初五,市内官方和民间均举行祭拜岐伯的活动。国内外观光旅游、寻根拜祖者络绎不绝。现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文化景区和产业园有:岐伯圣景区;《黄帝内经》千家碑林;岐伯祠;岐黄中医药博物馆及岐黄文化产业园。
甘肃庆阳市岐伯考证与岐黄文化的研究开发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成为庆阳、甘肃乃至全国传统历史文化研究开发的一大亮点,必将对于传承中华历史文化、发展地方特色地域文化,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中药产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文明与进步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