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饼起源

家乡区县: 泰安新泰市

起源
    传说煎饼是诸葛亮发明的。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初,兵微将寡,常被山东煎饼
曹兵追杀,一次被围在沂河、湅河之间,锅灶尽失,而将士饥饿困乏,又不能造饭,诸葛亮便让伙夫以水和玉米面(应该为其他谷类,三国时期玉米还未从美洲引入中国)为浆,将金(铜锣)置火上,用木棍将米浆摊平,煎出香喷喷的薄饼,将士食后士气大振,杀出重围,当地人也习得此法做食,但铜锣昂贵,且易开裂,人们便以铁制成锣状的煎饼烙。从此煎饼在沂蒙乃至山东大地上流传至今……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山东煎饼
主要食材
麦子,地瓜,谷子,玉米,高梁

制作工具
鏊子
营养成份
蛋白质,粗纤维,碳水化合物


煎饼典故

冯玉祥与泰山煎饼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伪军又侵占我国热河省,并向察哈尔省进犯。冯玉祥将军联络吉鸿昌、方振武等爱国将领在中国共产党支持下,于当年五月在张家口组织成立察绥抗日同盟军万余人,迎头痛击日伪军,收复宝昌、沽源、多伦等地,打击了日军嚣张气焰。至此,蒋介石仍采取不抵抗政策,派兵围困张家口,解散同盟军。冯玉祥在蒋介石威胁下于当年八月间到泰山隐居。冯玉祥虽然隐居在泰山过着布衣素食生活,但是心中念念不忘抗日救国。山东煎饼是泰山百姓日常主食,冯玉祥的餐桌上也常备煎饼,为了方便,他的伙房也有炉鏊,自摊煎饼。有一天,他去伙房慰问炊事员,看见摊焦的煎饼上的焦痕像个文字,他触景生情,立即派人去铁匠铺定做一个摊煎饼的鏊子,并让铁匠在鏊子中间凿上他写的四个隶书字——抗日救国。做好后,伙房用它摊出的煎饼,果然中间显出“抗日救国”四个大字。从此冯玉祥招待客人都摆上这种煎饼,借以宣传抗日救国。
抗日战争期间,冯玉祥出任军政要职,转战各地,招待客人也都少不了这种煎饼,如老舍、郭沫若、翦伯赞等人,不仅品尝而且带回去做纪念,称之为“冯玉祥煎饼”。冯玉祥在泰安时处处体察民情,经常从普照寺到山上的三阳观去吃煎饼,对煎饼产生了兴趣。于是他写了一本《煎饼--抗日与军食》,详细介绍了制作煎饼的方法和营养价值。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他将这本书送给蒋介石,希望能解决抗日战争中军队的粮食补给问题。实际上,在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山东煎饼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
营养价值

1.健脾养胃促进消化.煎饼含丰富的蛋白质,淀粉,粗纤维,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钙,磷,铁,钾及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维生素,做煎饼的原料都带皮壳,含粗纤维多,能够清除体内垃圾,具备排毒养颜的功效,还能促进血液循环降血脂,健脾养胃促进消化,对吃腻了大鱼大肉的现代人来说,就是一种健康食品。
2.具有增强牙齿咀嚼能力的作用.因为煎饼的硬度和韧性都高于馒头及其他主食品,长期食用煎饼,能够锻炼牙齿功能。
3.美容。吃一块煎饼整个脸部肌肉都在动,但正是这样能使脸部肌肉得到锻炼,有益于保持视觉、听觉和嗅觉神经的健康,减缓衰老增加面部血液循环,有利于美容。食用煎饼需要较长时间的咀嚼,因而可生津健胃,
增进食欲,促进面部神经运动,有益于保持视觉、听觉和嗅觉神经的健康,减缓衰老,不失为一种保健食品。

秦立杰(2014-05-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