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笛”吹奏八千年天籁

家乡区县: 召陵区

9000年~8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河南舞阳贾湖畔,林疏草茂,遍地水稻。贾湖湖水静静拍岸,岸边一群身躯高大健壮的先民正细心地钻刻着丹顶鹤的肢骨,长20多厘米的肢骨上,他们用骨制或石制的尺、钻、锯打出均匀的七孔,之后放在唇边,竖吹,其声较弱。与嘴唇成45度斜吹,明亮的声音传出,这种从未听过的声音让先民惊呆了。
贾湖的先民们最先学会的是歌唱,当他们唱出胸臆时,那歌声会消散在空气中。当他们反复吹响这根骨制的管子时,那美妙的声音会反复出现。先民们开始有意识地寻找发声规律,并像制造工具一样用专门的技术造出乐器,像使用工具劳作一样用乐器做出另一种产品——“音乐”。那是“万物有灵”的时代,祭祀仪式上先民们吹响它,舞动叉形器,跳舞娱乐神灵;猎场上先民们吹响它,诱鹤飞向等待的猎人。这种奇异的管子,只有聚落里最聪明的人会制造会使用,只有聚落里有地位有尊严的人才配拥有。这些人是聚落的首领或巫师。他们死后,将这种管子和龟、叉形器郑重地放在股骨两侧,作为陪葬。
8000年后,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于1983年至2001年在舞阳贾湖经过七次发掘,揭示出一批极为重大的发现,贾湖遗址被确认为20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并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的显要位置。贾湖文化被称为“人类从蒙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在贾湖遗址出土的那种奇异的管子,改写了中国音乐史甚至中华文明史,被称为“中华第一笛”。
考古(学家)和音乐学家们经过测试,用贾湖骨笛仍能够演奏出《小白菜》、《回娘家》、《崖畔上开花》等多首民歌。1999年,由武汉音乐学院创作的第一首舞阳骨笛乐曲《巫之舞》在“99巴黎中国文化艺术周”和“上海青铜艺术节”中演出,引起广泛关注和好评。2000年3月,在德国举行的世界古代乐器研讨会上,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萧兴华教授以《中华音乐文明九千年》为题,宣读了骨笛的研究成果。萧先生回忆,当骨笛悦耳的声音响起,整个会场静得令人起敬,那是8000年前的乐器发出的天籁之音啊。贾湖骨笛的出土与研究成果,像神话一样,一下子把中华文明由5000年上升到8000年。

书亚(2014-05-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