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其实是学术界的一种叫法,我们当地人叫做“漫花儿”,更准确地说叫“漫花”,由于当地发音多带“儿”音,所以“漫花”外人听起来就是“漫花儿”了。从叫法上就道出了“花儿”的关键在于“漫”,与我们常说的“漫谈”有异曲同工之妙。到了“花儿会”这天,青年男女就会背上干粮,到附近的山中去“漫花儿”,类似其他地方的赶庙会或踏青。他们以歌会友,或单打独唱,或一问一答,互相对唱,总之不拘泥于任何形式,非常自由而“散漫”,所以叫做“漫花儿”。花儿是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广大地区的一种山歌,是当地人民的口头文学形式之一。花儿结构分 洮河
两段,前段比兴、后段是歌唱的主题内容。曲调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演唱时用秦陇方言,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下面我就谈谈岷县花儿吧。
“洮岷花儿”是洮州(甘肃临潭县)、岷州(甘肃岷县)等地区流行的一种“花儿”。
岷县是“洮岷花儿”的发祥地,“洮岷花儿”质朴敦厚、意味隽永、明快生动、演唱豪放,是我国民间文化的一支奇葩,它不但历史悠久,群众基础雄厚,而且具有多声部、多曲调的特点,是迄今世界上保持完好的、独特的、稀有的原生态多声部民歌之一,受到国内外音乐界、史学界、社会学界的极大关注。
“洮岷花儿”有两种:一种是“啊欧怜儿”,也叫南路派花儿。此派“花儿”在县内流布面积最大(以县城二郎山花儿会为中心),其曲调结构简练朴实,节奏自由舒展,以上、下两乐句成段,属六声商调式,旋律的发展与当地方言语调非常相似,按字行腔,演唱时多用假嗓子,男女同腔同调,起腔突发,高亢粗犷,悠扬婉转,回环往复,具有原始的野性美。另一种是“两莲儿”,因这种曲调拖腔、起腔多用“啊”字,故又叫“啊花儿”,属北路派花儿。此派“花儿”流布在县城以北的西江、中寨、维新3个乡镇的5个片区和县城西北的西寨、清水等乡镇部分地区,其曲调结构严谨,节奏规整,旋律平稳,表情达意细腻而深沉,长于叙事。
“洮岷花儿”的两种曲调唱词通用,一般三、四句为一首,每句七字四顿,而较大的叙事花儿则以无数首三、四句组成的小花儿连缀而成。花儿的题材非常丰富,主要涉及时事政治、劳动生产、历史传说、生活知识等方面的内容,但其最主要、最精华的部分则是“爱情花儿”。平时以独唱或对唱的形式歌唱,花儿会上多为歌手和腔唱答,形成典型的多声部特色。全县境内花儿庙会有30多处,特别以一年一度的农历五月十七“二郎山花儿会”规模最大,期间邻近省、市游人、商贩前来赶会,演唱花儿的歌手多达数千人,群众达10万多人。
在岷县,花儿十分流行。花儿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