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建县的历史有1200多年,原属徽州管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之一。
据婺源旧县志记载,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洪真谋反,以休宁县回玉乡鸡笼山为营寨,聚众活动于歙、衢、睦边境之遂安、开化、休宁等县400余平方公里地区。朝廷发兵经三年讨平。为便于统治,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唐玄宗决定,于正月初八设置婺源县,将安徽休宁县的回玉乡和江西乐平县的怀金乡划归婺源县管辖,县城设在清华镇,到天复元年(公元901年),县城迁至弦高(今县城紫阳镇)。建县时,婺源隶歙州。
宋宣和三年,歙州改称徽州。婺源从建县开始,历经宋元明清各代,隶属徽州的管辖一直没有变化。辛亥革命后,废府留县,婺源县直属安徽省管辖。1934年,蒋介石政府为了在江西进行“剿共”的需要,曾把婺源划归江西省第5行政区管辖,到1947年又划回安徽省第7行政区管辖。1949年5月1日,婺源获得解放。解放婺源的是解放军的“二野”,和解放江西的同属一支部队,为了军事管理的方便,当时又把婺源划归江西省赣东北行政区浮梁专区管辖;9月,改属江西省乐平专区;11月重属浮梁专区。1952年10月,划归江西省上饶专区管辖至今。所以从婺源建县1200多年的历史来看,除近代有60来年的时间外,都是归属于徽州(今黄山市)管辖的。
自古以来,婺源一直属于徽州府的管辖范畴,不仅在地理上同属黄山山脉,而且在经济、文化上和徽州其他各县是同为一体的。
婺源全县面积为4461358.61亩,其中林地面积占了82.88%,耕地面积只占7.55%,茶果面积占3.65%,水域面积占1.79%。东北部重峦叠嶂,海拔1629.8米的鄣公山为最高,有“盘踞徽绕三百里,平分吴楚两源头”之称,从地势、地貌来看,是和徽州连成一片的,都属于皖南丘陵山区。
婺源的经济作物中历来以茶叶为主,所生产的绿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旧有“祁红屯绿(婺绿)”之称。祁红,是指安徽祁门的红茶,屯绿是指徽州绿茶,主产地是休宁和婺源。因行政划分,婺源绿茶不再统称为屯绿,而称为婺绿。
婺源产砚台,名曰歙砚,我国四大名砚之一。因婺源划归江西后,为了区分地域名称,故称龙尾砚,因其原料产于婺源龙尾山。
婺源在文化上和徽州其他各县一样,属徽文化的组成部分。徽文化的形成,主要得力于中原士族南迁,这些移民来源于为躲避战乱而迁徙来到徽州的中原士族,也包括在这里做官或喜爱这里山水的人。外来移民带来了比山外居民更为丰富的儒家文化,更为先进的文明。徽文化正是以历史上的古徽州府为核心,并扩展辐射到其他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积淀和文化现象。徽文化既是地域文化、移民文化、儒家文化,又反映着中华儒家文化的特性,具有典型性和标本价值。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沿袭了中原文化的精髓,成长鼎盛于明清,延绵古今,影响播散于海内外,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具有主流文化特征,对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徽州山多田少,随着人员的增加,生活需求和实际满足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于是在南宋之后,徽州人逐渐外出经商。外出经商的徽州人凭借文化优势,迅速致富,并逐渐发展成著名商帮。徽州商人将经商利润的一部分用来作为继续经营的资本,另一部分带回徽州,用来购田地、建造房屋,注重教育,培养子弟读书做官。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使各种文化要素较之其他地区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从而使徽文化走向了繁荣和辉煌。徽州有着大量的物质文化遗存,许多古村落和古建筑保存完好,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直观的标本,不仅是旅游和经济资源,而且也能让人从中领略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徽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精神。如在徽州民间楹联中不少都体现了“和为贵”的思想,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古代徽州民居的环境和建筑,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都有所启迪。徽商注重商业道德,重视法制,讲究诚信。他们的一些经营方式,值得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大力弘扬。徽文化中的医学、建筑学以及程朱理学的积极因素等,也非常值得专家们进一步挖掘。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析休宁县之回玉乡和乐平县之怀金乡置婺源县,因婺江(今乐安河上游)绕城三面,因而得名。隶江南西道歙州管辖。县治清华。唐天复元年(901年)县治迁弦高(即今县城紫阳镇)。宋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改为徽州,婺源隶徽州管辖。
1934年划归江西省,1947年复归安徽省。1949年5月1日又划隶江西省。现属江西省上饶市。
婺源美景1984年,设置清华镇建制(赣府厅字[1984]357号)。1985年4月18日,设立珍珠山、武口、晓林、凤洲乡(赣府厅字[1985]230号)。
1993年,撤销秋口乡、江湾乡、赋春乡、中云乡,设立秋口镇、江湾镇、赋春镇、中云镇(赣民字[1993]34号批复)。
1994年11月25日,撤销许村乡、镇头乡、大畈乡、思口乡,设立许村镇、镇头镇、大畈镇、思口镇(赣民字[1994]238号批复)。
1997年8月18日,撤销太白乡,设立太白镇(赣民字[1997]175号批复)。至此,全县辖11个镇、16个乡:紫阳镇、清华镇、大畈镇、江湾镇、思口镇、秋口镇、赋春镇、镇头镇、中云镇、许村镇、太白镇、沱川乡、段莘乡、古坦乡、浙源乡、溪头乡、鄣头乡、甲路乡、晓鳙乡、武口乡、潋溪乡、龙山乡、高砂乡、珍珠山乡、晓林乡、梅林乡、凤洲乡。
1999年5月31日,撤销武口乡,并将梅林乡的上梅洲村委会、潋溪乡的东岭坞村委会划归紫阳镇(赣民字[1999]125号批复)。
2000年,全县辖11个镇、15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1865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紫阳镇40771清华镇16446秋口镇20600江湾镇15430大畈镇6088思口镇12319中云镇11212赋春镇21162镇头镇11233许村镇13075太白镇14923潋溪乡6364晓容乡7131溪头乡11805段莘乡15200梅林乡9810高砂乡13750龙山乡8817甲路乡7202浙源乡12335沱川乡6216鄣山乡8229古坦乡9246珍珠山乡10761晓林乡3349风洲乡5184
2001年12月3日,撤销潋溪乡,西坑村委会划归紫阳镇;杨溪、善坑村委会划归梅林乡;撤销晓林乡,划归中云镇;撤销晓鳙乡,划归江湾镇(赣民字[2001]570号批复)。2003年8月19日,鄣山乡更名为大鄣山乡(赣民字[2003]190号批复)。2003年9月28日,撤销高砂乡,成建制划归紫阳镇管辖(赣民字[2003]252号批复)。2003年10月21日,撤销梅林乡,成建制划归紫阳镇管辖;撤销大畈镇,成建制划归江湾镇管辖(赣民字[2003]273号批复)。2003年底,全县总人口33.5万人。
2004年底,全县辖10镇10乡。
紫阳镇2004年辖:城东社区、城西社区、城南社区、儒学前社区、蚺城社区、文公社区、武口社区、天佑社区、香田村、杨坑村、东岭坞村、西坑村、上梅洲村、梅林村、一都村、雍溪村、马家村、坑口村、戴家村、杨溪村、善坑村、高砂村、齐村、考水村、岭下村、湖林村、王家墩村。
清华镇2004年辖:清华社区、清华村、双河村、东园村、花园村、浮溪村、诗春村、里村、洪村。
秋口镇辖:秋口村、白石村、王村、渔潭村、李坑村、岭溪村、占才村、言坑村、黄源村、官桥村、秋溪村、里源村、洙西村、梓槎村、词坑村、秋口林场、。
江湾镇辖:江湾社区、江湾村、占坑村、钟吕村、汪口村、洪坦村、荷田村、晓起村、栗木坑村、晓鳙村、前段村、大潋村、东头村、大畈村、浯村、济溪村、低源村、龙潭村、古蜀地村、晓容林场、。
思口镇辖:思口村、思溪村、高枧村、西源村、长滩村、前坦村、西冲村、河山坦村、西冲林场。
中云镇辖:晓林社区、中云村、下港村、横槎村、方村、罗田村、江村、方李村。
赋春镇辖:赋春村、冲田村、新田村、游汀村、臧坑村、洪家村、林塘村、岩前村、长溪村、盘坑村、排前村、虎溪村、长降林场。
镇头镇辖:镇头村、梅田村、游山村、张村、寺岭村、冷亭村、立新煤矿。
许村镇辖:许村、汾水村、仁洪村、盘山村、朗湖村、周溪村、董家村、朱坑林场、。
太白镇辖:太白村、玉坦村、曹门村、薛村、潘村、杨村、程家湾村、新屋村。
溪头乡辖:下溪村、上溪村、青石村、砚山村、城口村、龙尾村、西岸村、桐木村。
段莘乡辖:中村、段莘村、阆山村、西垣村、裔村、金坑村、东石村、槎口村、大汜村、汪槎村、庆源村、官坑村。
龙山乡辖:龙山村、豸峰村、孔村、坑头村、长尧村。
甲路乡辖:甲路村、严田村、湖山村、胡家村、对坞村。
浙源乡辖:凤山村、岭脚村、虹关村、沱口村、庐坑村、庐坑岭村。
沱川乡辖:河东村、河西村、理坑村、小沱林场。
大鄣山乡辖:古坦村、车田村、鄣山村、洪源上村、洪源下村、白石源村。珍珠山乡辖:珍珠山社区、吴源村、黄沙村、虹冲村、秀水村、董家山分场、历居分场、莲子滩茶场山溪林场、塘尾分场。凤洲乡辖:中洲社区、汪村、曹村、小港村、水埠头村、项家埠村。
2005年3月17日,江西省民政厅《关于同意婺源县撤并乡镇的批复》(赣民字[2005]26号):同意撤销婺源县龙山乡,成建制划归中云镇管辖;撤销凤洲乡,成建制划归许村镇管辖(赣民字[2005]26号批复)。
2006年1月20日,撤销甲路乡,成建制划归赋春镇管辖;撤销古坦乡,成建制划归大鄣山乡管辖(赣民字[2006]5号批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