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县社区文艺“民俗”唱主角 本土节目受欢迎
www.gx.xinhuanet.com 2010年06月04日 16:36:49 来源:南宁新闻网
横县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宋代词人秦观编管横州时,留下了“瘅雨过,海棠开,春色又添多少”的千古名句。厚重的历史文化,孕育了横县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在横县,粤剧、师公戏、茅山舞、采茶剧、壮歌剧、舞龙狮等文化活动历久弥新,各社区民间文艺活动火热开展,受到群众的喜爱。
目前,横县一般性民间文艺团体有200多个,常年有演出活动的有60多个,做到“周周演,月月比,季季赛”,全县各文艺团体每年排练、演出活动达到一万多场次,艺术水平不断提高。1996年,横县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荣誉的背后,是对横县长期推行本土民俗文艺工作的一种肯定。
横县栾城光彩艺术团在表演
壮剧展现壮乡风情
横县校椅镇是该县壮族的一个主要居住区,每逢节日或喜事,能歌善唱的临江壮族人民都是用本地区特有的壮族山歌形式来表达他们心中的喜悦,歌唱幸福的生活,倾诉男女之间的感情。1962年,在临江村黄太和、李善宁、李奎、李辉等壮族山歌老歌手提议和组织下,临江村壮歌业余剧团正式成立,目前该剧团共有成员12人,其中男8人,女4人,平均年龄27岁。剧团成员都是来自临江本村屯,有的甚至是村干部。剧团成员白天务农经商,晚上参加演出工作。
临江壮歌剧团演出自己创作的剧目,内容非常广泛,既有宣传法律法规、国家税收政策、反腐倡廉的内容,也有反映伦理道德、人性爱情、养老保险、保健防疫等内容的节目,从内容和形式上既有力地配合了党的中心工作,又非常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群众,深受各地人民群众的喜爱。
剧团成立以来共创作编导了壮歌剧、歌舞剧200多个,演出6000多场,足迹遍及横县壮语区乡村和邻近宾阳县、贵港市的壮乡村寨。2002年,该团创作演出的壮歌剧《寒梅吐春花》在原南宁地区村屯文艺队录像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并被原南宁地区推荐代表南宁地区参加全区村屯文艺队录像比赛,也荣获一等奖。
百合茅山舞独具特色
祭祀舞蹈走向社区舞台 在很多人眼里,“茅山舞”大多是和封建的祭祀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迷信文化。而在横县百合镇,当地的居民将源自道公舞的茅山舞演变为一种独特的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舞蹈形式,并在社区和民间广泛流行,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民间文艺并广受居民欢迎的舞蹈形式。
百合茅山舞相传是从浦北县福旺村传入横县百合镇、马山乡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祭祀舞蹈,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舞蹈形式古朴自然,舞蹈语汇丰富,舞步规整而富有韵律。百合茅山舞共分四段,每段表演前必须四响牛角。右手转动牛角,左手舞弄令刀,从跳“请师”、“三夫人”、“三将军”至跳“罗帏”结束。其表演过程有请师、三夫人、三将军、罗帏,主要内容是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来自新共和坛茅山舞表演者李显德告诉记者,茅山舞在百合镇及其周边地区都广受欢迎,目前在该镇专门从事茅山舞表演的还有20多个人,全部都是27、28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大多是从小跟随父辈学习茅山舞,很多人都是几代相传。李显德说茅山舞表演一般都会在居民入住新房购买新车的时候进行表演,平时也会在社区举行的一些活动种亮相,他们大多数人都将这堪称是一种传承民俗文化的行为,而不是封建迷信活动。
大家乐艺术团广受群众欢迎 记者罗宁摄
“入乡随俗”的大家乐艺术团
在横县,一提到横州镇宋家庄大家乐艺术团,居民们大多会竖起大拇指。居民们肯定的不止是艺术团精湛的文艺表演,更多的是对其推行“入乡随俗”的乡土文化表演的肯定。
宋家庄大家乐艺术团成立于2001年。9年多来,该团长年坚持组织创作、排练和开展演出活动,通过演出广大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获得了广大群众的好评,成为活跃在横县乡镇、村屯、厂矿企业、学校等基层和单位的一支宣传演出生力军。在到各个乡镇的表演中,艺术团根据横县多民族、多语种的分布特点,推行“入乡随俗”的表演战略,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语种演出,比如在壮族聚居取,艺术团就用壮语演出,在横州等粤语文化区则用白话出演,而在校椅镇,艺术团则用当地的新民话进行表演,这种本土化风味广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从2003年起,大家乐艺术团表演的舞蹈《金匾茉莉哎势势》《兄弟们》《买烧鸭》《中国茉莉花之都》《大长今》先后荣获南宁市老龄委颁发的二等奖、南宁市社区文化艺术家庭才艺比赛决赛季军和横县农村业余文艺调演特等奖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