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开盛世—淮滨县张庄乡吴氏盛梅园

家乡区县: 淮滨县

叔敖故土、果老仙地---张庄集,古云:仙庄集,盖因张果老成仙之地也。地处中原腹地,大别山脚下,淮河之南岸,固始西北九十里。前有千里连绵的大别山,后有蜿蜒万里的淮河水,富饶而美丽的土地上生长着勤劳而善良的人民,张庄集在抗战时期成立的豫东南地委等革命根据地,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出了很大贡献,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方亚伯、吴士堂等革命烈士前仆后继流血牺牲为新中国的成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长眠于仙庄集西南之烈士陵园。仙庄集被命名为红色革命根据地,其豫东南地委遗址和烈士陵园等被列为革命历史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历史更迭、时代变迁仙庄集留下许多精彩传奇故事。许多历史文化古迹和动人故事,虽沉寂于历史长河,但见证仙庄集兴衰三百余年历史的古梅依旧焕发勃勃生机,可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据仙庄集八十多岁的老人讲:很久很久以前仙庄集出了一位吴姓状元,在湖北黄梅做官,为官清正廉明深得当地百姓爱戴。因得罪贪官污吏被迫还乡时,当地百姓送他一株含苞待放的寒梅,时值寒冬腊月大雪纷飞寒风刺骨。但其凌寒独自开的傲雪风骨,不正是先人的气节和风范的表现吗?真正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之志。另传该梅出自 清-龚自珍之“病梅馆”,或曰:两株同池而栽后合二为一。

还乡后的先人将寒梅植根于庭院,在家兴办义学,广收贫寒人家子女悔之曰:“书中自有千盅粟、书中自有颜玉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使他们认识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帝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培养出许多杰出人才为仙庄集和社会做出许多贡献。 由于社会动乱家道中落,老屋及寒梅落入他人之手,但其每至隆冬腊月凌寒独自开的傲雪风骨和沁人心脾的清香数百年依旧。远在数百米之外未见其形就闻其香,其花青黄色有十五六片花瓣,大小犹如五角硬币,其间有无数蜜蜂流连。现园内有近百株各种腊梅和花草,清香怡人乐不思蜀。

至新中国解放前夕寒梅及老屋辗转落入吴姓手中,解放后土改为“农业银行张庄营业所”。随着社会的发展,仙庄集老街----带有江南风味的青石板小街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各家单位纷纷外迁,农行营业所也迁走了。只留下满院破砖烂瓦、残垣断壁、枯蒿败草伴随数百年古梅在寒风中独自开放。其刚刚含苞待放的花枝被人无情折走,其情其景惨不忍睹。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古老的院落,温暖的阳光也照耀着历经磨难的古梅。1980年春家父经人说合,以一千元人民币成为该院的新主人。历经数百年风风雨雨的寒梅又重新回到我们吴氏手中。经过数十年的精心维护、休养生息的老梅又重新焕发勃勃生机。随着家父的仙逝,儿女们长大成人各奔东西,留下年逾七旬的老母在家靠后院种菜维持生计。游人由于其赏心悦目的花枝和沁人心脾的芳香的引诱,不听劝阻而执意采摘,老母盛怒之下砍掉许多枝杈。历经数百年风霜的寒梅再次流血流泪,后在其长孙的苦苦劝说下,再次对寒梅更加细心的保护。要让古梅在我辈手中更加繁荣昌盛、发扬光大,使仙庄集腊梅走遍全国、走向世界。并以梅为媒广召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来仙庄集投资建设,打造平安、和谐、祥和、绿色旅游的历史文化名乡。

 

梦晨思妤(2014-05-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