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颍县的老城省道107以东,有东街西街南街北街,南街那里有一个地方叫谯楼,那里原来的楼比较破败,后来给修葺了一下,题了“谯楼”二字,大家都叫它“望京楼”,据说是一位宫里的娘娘被掠至此,经常登楼北望。谯楼处便是繁华的街市,吃的玩的一应具有。当我们来到临颍县谯楼,为的是欣赏古代的建筑,了解一些古文化的知识。青砖平台,拱门南面上方青石匾横额上写的“谯楼”二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拱门南面上方有“颍川古郡”阴刻石额一方。谯楼为青石阶、青石栏杆,平台上木质结构宫殿式楼房,双层飞檐挑角,四角铁马风铃,周围十根明柱支顶……清朝乾隆年间临颍知县刘沆曾有诗曰:“颍川衙署瑞葱葱,门外谯楼势更隆。暮鼓唤回犁雨叟,晨钟惊起织云工。一天朗月飞檐里,四野祥烟画栋中。览胜偶来台顶上,满城歌笑散春风。”这些诗句是对谯楼的真实写照。给大家说一些有关谯楼的细节。临颍县谯楼(又名钟鼓楼),位于老城县衙前,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景泰二年重修,占地140平方米,为砖筑楼台式建筑。台高6米,平台东西长14.7米,南北宽9.5米;飞中拱门洞宽3.5米,高4米,深9.5米;架层楼高五丈,铸钟两千斤,增置鼓大十围,民兴寝之便焉。它是周边县市仅存的一座反映古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1973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仅用“漂亮”来形容谯楼是远远不够的。这里曾经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繁华的如同今日的交通路、中华市场。由于该建筑年久失修和人为破坏,平台上的楼阁、钟鼓亭已不存在,台上蔓草丛生,杂树多株,大的树围达1.5米,再加上数百年来的风雨侵蚀,致使四周墙体向外膨胀,墙体多处出现裂缝,濒临毁坏,抢救修缮工作迫在眉睫。在临颍县委、县政府和县文化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去年7月1日投资45万元对谯楼进行重修,历时5个月,终于顺利完工。今日的谯楼丹碧辉映,肃穆堂皇,旧貌重现。仿佛又看到了昔日“暑日登楼,清风习习,凭栏远眺,四郭尽悉;下临通衢,行旅接蹱,商贾熙攘,车水马龙”的画面。
沧州师范学院祁少冬:http://abc.wm23.com/minemine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qsd2013 互粉哦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