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城墙遗址是北京市海淀区及朝阳区若干段东西走向的元代大都城的外郭城墙遗址,属于元代古遗址,位于中国北京市东起土角楼西侧服装学院以东673米处。西至昌平路,全长6730米。始建于1267年(元世祖至元四年),建成于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因其为元大都北城墙,且全部用土夯筑而成,故名土城。遗迹已经历700余年风雨侵蚀及人为破坏,至今区域内尚存的北土城遗迹有大小豁口九处。土城遗迹高低不等,东段最高6~7米,西段最低2米;基宽不一,约20~26米。元大都城墙的建筑形式、建造方法和周密严谨的规划设计,成为研究元代建筑和元代城市营造工程以及北京城市发展史重要的实物数据。因此1957年被公布为北京市市级文物古迹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67年(元世祖至元四年)十一月,忽必烈又建立国号“大元”。翌年二月,新建的皇城宫室落成,遂改金朝中都为大都。为明清北京城的建制奠定了基础。1368年 (明洪武元年)攻克元大都后,随即将北城墙向南收缩约五里,遂废元大都北土城。明朝建立后,在原来元代城墙的基础上,用砖包砌起来,并将元代的北城南移1千米,重新建筑明城墙。因此,元代的北城墙和西城墙的北段保存了下来。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1957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古迹保护单位。1989年9月区政府于健安东路西端北侧立有《元大都城垣遗址》碑一座,碑高2.5米,宽4米,厚1米。碑面东向刻有600余字的《大都赋》;碑面西向刻有《元大都城垣遗址》碑铭,碑文简要介绍了元大都城墙七百余年沧桑变迁。位于北土城东路南侧的城垣遗址已辟为公园,名“旭芳园”。园内植树六千余株,铺设花纹甬道,建有以种植各种海棠为主的园林景点,取名“海棠花溪”。2006年5月25日,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