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州名人——吴汝纶

家乡区县: 河北省深州市

     清同治三年(1864年)举人,次年进士,授内阁中书。清同治十年(1871年)至十二年曾任深州知州。光绪七年(1881年)至十五年又任冀州知州。后遭人忌妒,弃官从教,任保定莲池书院山长。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廷诏办大学堂,经大臣张百熙推荐,加汝纶五品衔,任其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汝纶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深入探求西方的科学和哲学。他竭力支持严复的翻译工作,并为其翻译的《天演论》作序言。

     光绪二十八年五月,汝纶奉清廷令,赴日本考察学制,编成《东游丛录》一书,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介绍日本的专著。汝纶十分关注桑梓教育,寓居省城安庆时,借巡抚衙门南院,筹建桐城学堂,即今桐城中学之前身,自认堂长。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春,汝纶在家病逝。民国4年(1915年),家人将其安葬在家乡吴牛山。其墓今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影响编辑

     吴汝纶既是“桐城派”后期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也是我国近代一位功不可没的教育家。他一生著作等身,影响深远。作为一位沿着科举之路拾级而上的封建官僚,吴汝纶却能睁开眼睛看世界,主张“西学”,谋求“教育救国”,这让他在“桐城派”这个团队中,更显独树一帜、高人一筹。

     吴汝纶是清末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创办安徽省第一所近代学校――桐城学堂,这是吴汝纶实施近代教育的唯一一次实践。桐城学堂的创办过程,比较全面地体现了吴汝纶教育思想,无论是对吴汝纶教育思想的研究还是对近代中国教育史的研究,以至于对19世纪末年20世纪初中国走向世界过程的研究都很有意义。

     吴汝纶因其爱民勤政,在衡水一带口碑载道,并有3件善事载人地方史志。一是编撰《深州风土记》22卷,被清代方志界奉为近世方志佳作。二是为光复冀州信都书院,他筹银万两,延聘名师,广置书籍,并亲往书院授课,使信都书院“文风巨变,经术文采极盛一时”,为一州5县培育出一大批“发明成业,卓然能树者”。三是为治理衡水至冀州间千顷易涝洼地,报请直隶总督李鸿章划拨帑金十万两,自光绪十年至十二年连续3年挑挖疏浚,修成一条南起冀州南尉迟村、北至衡水县三杜村,总长60余里的排沥河道,引导低地积水流人滏阳河。并在河上建桥涵各8座,在人河处重建老龙亭闸一座,既方便了往来商旅,又使千亩斥卤之地变为膏腴之田。后人为纪念吴汝纶兴修水利之功,将老龙亭闸改称吴公闸,将所修河道称作吴公渠。时至今日,吴公闸尚存,吴公渠自滏阳新河左堤以外至桃城区三杜村约5公里段亦保存较好。

夕雨林(2014-05-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