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刀泉北临湖北武汉东湖风景区,东倚伏虎山。东汉末年公元208年(建安13年),蜀将关羽驻兵于武昌伏虎山,因缺水,羽以刀卓地,水涌成泉,故名卓刀泉。宋代因泉建寺庙,名“御泉寺”,曾是香火鼎盛、游人如织的地方。寺庙大部分建筑毁于战火,现存建筑大致为1916年重修。山门上刻有"卓刀泉"三字,进山门,为一四合院落。院落中央,为泉井;左侧为桃园阁,供刘备、关羽、张飞三位塑像;左右两厢为禅堂。再进为正殿,供关羽塑像。庙前泉水淙淙,庙周古木森森,宁静幽闲,别具山野情趣。
卓刀泉(又名御泉寺、玉泉寺、泉寺、关庙),位于伏虎山麓。明景泰六年(1455年)《寰宇通志》记载:“在府城东十里,汉昭烈郊坛上。世传关羽曾卓刀于此,有庙在泉上。”清康熙时杜毓秀纂《武昌府志》载:“卓刀泉,县东十五里,为汉昭烈郊坛,寿亭候关羽行军卓刀坛下,有泉出焉。”又据清光绪九年(1883年)所存之“卓刀泉记”载:“城东十五里有卓刀泉者,吾楚胜迹也。昔汉寿亭侯关羽治兵江陵时,卓刀于此,故名。”据此人们传说:在东汉末年,关羽曾驻兵于此,因天旱无水,兵干马渴,关羽一急之下,卓刀于地,顿时水涌成泉,后来人们便把此泉取名为“卓刀泉”。为纪念关羽,宋时在此泉建寺,名曰“御泉寺”,曾是香火鼎盛、游人如织的地方。
主要景点
关圣殿
整个建筑分前中后三进。前进自成一个院落,前栋为山门和戏台,可惜后被拆毁,现在的牌楼为1986年所重建。牌楼正门楷书“关圣殿”,两侧门分别楷书“河岳”、“日星”二字,牌楼上浮雕有“二龙戏珠”、“童子望月”和“刘海戏金蟾”等人物故事。中进为大殿春秋阁及钟鼓楼等附属建筑,南北与前后进相接,东西为高耸的封火墙所阻。大殿为宫殿式建筑,高16米,长24米,宽14米,盖黄绿两色琉璃瓦,全部花岗岩台基。殿内供奉关圣帝,亭柱上刻有对联三副,分别为:“天地一完人,文武才情忠义胆;古今几夫子,英雄面目圣贤心。”“大义秉春秋,辅汉精叫悬日月;威灵存宇宙,干霄正气壮山河。”、“扶汉仰侯功,一心一德,浩气直吞吴魏;伏魔崇帝号,乃神乃圣,明威尚震华夷。”
关圣殿的最精彩之处在中进春秋阁。它矗立在一米高的花岗石基座之上,前后左右均有石阶登达。阁前石阶斜卧一条蟠 龙,两侧分列一对巨型石狮。巨狮各背负一只幼狮,幼狮搔首贴耳,娇憨之态可掬。殿阁为方形,四周檐廊用祁阳白石砌成栏杆,栏杆上雕刻着古朴精美的花鸟虫鱼走兽。殿阁分为两层,高大富丽,气魄雄伟。上以琉璃瓦盖顶,金碧辉 煌,飞檐兽脊,凤舞鸾翔。阁顶内侧倒悬着一条木雕贴金巨龙,口含丹珠,神态 飞扬。四周板壁透雕着人物故事,犹如一部形象的史书。攀木梯登上二楼游廊,只见江中百舸争流,街上车水马龙,满城风光,一览无余。如果说春秋阁是关圣殿的龙宫的话,那么阁前一对汉白玉镂空龙柱就是镇宫之宝。龙柱矗立在阁门两侧,上顶檐廊之极,下抵白玉狮座,高4.8米,圆周约1.5米。柱 为整体,龙为整形,龙绕柱旋,龙、柱一体。雕龙昂首翘尾,似腾云驾雾,如翻江击浪,造型生动,呼之欲出。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雕工采用镂空技法,一鳞一爪,一须一珠,丝丝入扣,极为精巧细腻,游人无不为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所折服。据介绍,这件镂空龙柱属国内罕见的珍品,除山东曲阜孔庙外,此处仅有。
三圣殿
是最后一层主殿,里面供奉的是阿弥陀佛、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殿两边为二十诸天护法神的壁画。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据说阿弥陀佛在成佛之前曾发下了四十八大愿,其中一个愿是说:他成佛后,凡信奉他并持诵他名号的人,命终时佛将前往接引其人往生自己的国土,即西方极乐世界。净土宗是佛教中的一种易门,只重信仰,不重理论。正因为净土宗比较容易信奉,所以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净土宗的信徒最多。
阿弥陀佛的塑像一般是和大势至和观世音两位菩萨一起出现的。观世音是一位救苦救难的大菩萨,有经中说他会随阿弥陀佛一起接引希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因此,对观音的信仰在我国民间发展的也很迅速,而大势至菩萨则以他独特的智慧之光普照世界一切众生,使他们解脱血火刀兵之灾。
观世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左胁侍,具有33种化身,代表“大慈大悲”。传说在众生受到苦恼和灾难时,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他便会即时观其声音,使众生获得解脱。因此,佛教界称他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的菩萨,能使众生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是中国信徒最为崇拜、最受欢迎的一尊菩萨。唐代为避太宗李世民的讳,而去掉了世字,所以人们就简称他为观音菩萨。
大势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右胁侍,主管智慧,并以他独特的智慧之光普照世界一切众生,使他们解脱血光刀兵之灾。三圣殿两侧墙壁上画的是二十诸天护法神,他们都是保护佛法、保护寺院的护法神。
九龙岩
九龙岩以水见长,山间有瀑布二漈。第一漈称“蒙泉”,在九龙岩寺后。瀑布高三丈多,阔一丈余,上窄下宽,呈扇状,远远看去如一匹白缎从山顶飘下来。瀑布虽小巧,但从未干枯过,即使冬令也是飞泉洒雪。瀑布飞奔而下,微风吹过,激起晶莹的水花,如散珠,如玉屑,如柳絮,在空中迷迷蒙蒙地飘散,蔚为奇观。“蒙泉”因此得名。离蒙泉不远的地方,九龙岩寺翼然立于危壁上,飞檐高挑,如鸟儿浮在空中。第二漈瀑布高约丈余,宽三丈多,水声轰然如响雷。两道瀑布相距十来丈,一个深而窄,一个宽且浅,各领风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九龙岩共有九个谭,沿山涧层迭罗列,分别名为后门潭、鸭母潭、勺子谭、水瓮潭、顶坝谭、寺子谭等。相传每一个潭中都有一条龙,故总称九龙潭。后门潭就在蒙泉下,周围峭壁高耸环合,只留有一个一丈左右的豁口。潭不太大,显得小巧玲珑。这里除正午外,终日不见阳光,所以风清如水,水凉如冰,任你满身大汗,到此不消片刻就凉意透心。潭中水波轻轻,水声微微,象情人在切切私语。水瓮潭绿得很,给人以一种深沉的感觉。传说这个潭与城里的龙井相通,从这里放下的谷糠,可在那井里漂出,所以那井叫龙井。
九龙岩的又一特色是峰峦环迭、山石奇秀。将军山屏其前,瀑布山殿其后,蜈蚣峰、蛇峰、狮子峰、象峰散布其间,如一道道天然的廊墙,把优美的山光水色遮拦障隔成一幅幅各自独立而又完整的画图。沿山涧前行,随处可见几十丈高的峭壁,令人想起李白“山从人面起”的诗句。山涧中奇石成群,大者如屋,细者如珠,有的聚族而居,有的兀立自如,有的似鳖饮水,有的如船搁滩。九龙桥下有一石,大约五尺见方,状如蟾蜍张口吞扑飞虫,栩然如生。
在寺院里,还有众多景观,如“桃园阁”、“汉昭烈郊坛”、“百福照壁”,憨山大师“醒世歌”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