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神泉镇
海岸线长14.8公里,是惠来主要渔产区之一。有机动渔船860艘,动力共2.6万马力,年捕捞量1.8吨。工业以渔网、造船、水产口加工为主。有镇办工业7家,引进来料加工工业4家。县办国营工厂2家、二轻工业厂8家。镇内有盐场3个,盐田合计
神泉镇风景图片(8张)
5600亩,年产原盐约700吨。1987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562.92万元,其中渔业产值1269.96万元,占49.55%。有完全中学1所,小学15所,卫生院1所,影剧院2座。1987年镇区面积1.2平方公里,人口1.8万人。神泉港镇区西南侧,有公路通惠城,汇人葵和公路。不久前神泉镇又开通了揭阳至神泉港的揭神公路,未来还计划建造揭神铁路,形成惠来海陆交通枢纽。
有关史迹
郑和七次下西洋曾于神泉设立储运仓库,为郑和提供了一定的历史材料和佐证史料。
神泉镇的石壁寮庵被县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壁寮庵始建于明代,道光年间由县衙出石重建,光绪三十年四年正月知县为护庵而立禁示牌。庵内现保存有铜塔、铜镜、观音石像、经书等可移动文物一批,对惠来明末清初的石庵寺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2经济发展
编辑
农业
神泉镇历史上以种植水稻、番薯、蔬菜为主。近几年来,蔬菜、水果种植量呈上升趋势,逐渐形成规模化生产。至2007年,全镇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6200亩(以双造计),单产383公斤,总产10050吨;水果面积12000亩,年产水果751吨。畜牧业以家庭饲养为主,年饲养量35万只(头)。
渔业
海洋捕捞业是神泉镇的龙头、支柱产业。神泉镇依托海洋、港口优势,大力发展海洋渔业。全镇现有108匹马力以上机动渔船715艘,杉竹排395只,海产品有鱿鱼、墨鱼、带鱼、龙虾、马鲛鱼、石斑鱼、金龙鱼等。2007年海洋捕捞产量41580吨。水产养殖业迅速发展,全镇有鲍鱼场11家,养殖水体3万立方米,并实现孵化、养殖、销售一体化;对虾养殖场21家,养殖面积1200多亩。
工业
神泉镇有一定的工业基础,改革开发以来,个体私营企业发展迅猛。1989年后,企业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国营和集体企业的主导地位渐渐为私营企业所取代,涌现了大量有竞争力的私营企业。1994年,神泉镇企业产值实现“亿元冲线”目标。2007年,全镇有工业企业460家,形成了以具有沿海特色的造船、修配、织网、制冰、水产品加工、缆绳、拉链、塑料制品等产业。其中水产品加工业221家,年产值4亿元;制冰厂18家,拉链厂12家。长荣食品远销美国、加拿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大昌拉链“DCC”牌商标跻身揭阳市知名商标行列。目前,占地面积3900亩的神泉对外工业园区已完成规划设计,该园区的建成,将为神泉镇的工业发展打造坚实的发展平台。
商业
神泉镇历史上商贸比较活跃,素有“小香港”之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全镇先后建设了镇区、澳角、芦园等4个集贸市场,占地面积15.5公顷的神泉粤东水产品市场已完成规划,计划投入资金1.1亿元。
旅游餐饮业
神泉镇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着力发展海滨餐饮业,目前已创办较大规模的海鲜楼2家、海鲜大排档8家,形成海鲜饮食村,打出了品牌。如今,揭阳、汕头、普宁、潮阳以及深圳等地客人经常在节假日慕名到芦园海滨游玩、品尝海鲜,神泉港、芦园渔村的知名度日益提高,旅游餐饮业发展前景看好。
3社会事业
编辑
教育
神泉镇历史上比较重视教育,涌现出神童苏福等著名文人。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公办、民办教育蓬勃发展。1990年8月,投资364万元的澳角渔业中学建成,该校是广东省第一所由村民自筹资金建成的中学。1997年5月,神泉镇人民政府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评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先进单位。至2007年,全镇有中学3所,在校学生3548人,教师254人;小学23所(其中公办21所,私办2所),在校学生15564人,在职教师581人(其中私办小学在校学生3334人,教师96人)。
文化
地方特色文化社团主要有潮剧团、潮乐社、灯谜协会、象棋协会等。地方传统文化有神泉英歌、赛龙舟等。民间传统工艺有木雕、竹编、石刻等。
卫生
神泉卫生院于1958年建立,1996年建设现院址,2000年重新修建,建筑面积1520平方米。至2007年,神泉卫生院有中西医师22人,病床18张。全镇有个体诊所10家,乡村医疗站21家。
社会保障
全镇建敬老院2座。
相关传说
神泉来历
约800年前,惠来的著名古镇之一神泉还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小岛,而不像如今和周围连成整片陆地。然而在海
神泉镇
边沙滩上居然发现有一口泉眼,任凭潮水涨落盐卤浸泡仍然甘甜非凡,成为海角的一大奇景,也惠泽一方渔民。公元1553年,这个原来叫做“神前”的地方正式更名为“神泉”,可谓“城以泉名”。
这口以出水甘甜著称的泉眼依旧没有丝毫枯竭的迹象,泉壁砌石,护栏围着一泓神泉镇曾经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泉”,而600年的人文遗存更使这里别具风情。泉旁有亭,名为甘泉亭,原建于清乾隆十七年,1979年为台风所毁,现立于泉边的甘泉亭为1980年修建。在一根亭柱上,记
神泉镇介绍图片(20张)
者又发现颇可玩味的一景——一副独脚联:快取携而不竭任卤浸咸蒸独标平淡。同行的人介绍说,相传此上联是惠来历史上著名的神童苏福所作,因为仄平镶嵌独特,又与神泉奇景巧妙结合,所抒发的情怀境界也相当高远,因此几百年来难觅可对之句,成为不折不扣的独脚联。乡间传言,当年郭沫若来此地也特意为之沉吟良久。郭沫若的这一经历使这个孤联之难对得到了一个相当权威的注解。
神泉亭塔碑记
亭中有立石,走近细观,是《神泉亭塔碑记》,井、联、碑、亭由此联成一体。有记载明言“到惠必到神,到神必观泉,观泉必赏联”。
关于神童苏福,李文升告诉我们,他是神泉镇人,生于明洪武四年,在他13岁那年的春天,当地府县以神童举荐他以征士的名义遥涉江河赶往南京陛见朱元璋。朱元璋因觉得他年纪太小,不便在京深造,便赐金与粮遣返,嘱咐其长大后再为朝廷出力。苏福便踏上了归程。当地人对苏福路上的遭遇有许多传说,最连贯的一种是说苏福途经浙江濮州驿时,因为当地爆发痢疾瘟疫,而苏福又恰恰掌握了治疗痢疾的良方,便滞留当地为百姓医治,大有成效。自己却因为劳累过度而染病,医不自治,不幸命丧他乡。朱元璋听到苏福去世的消息,扼腕不已,颁旨厚葬。惠来知县便在惠来马东山山腰为苏福营造了衣冠冢,这一堆小小的黄土至今犹在。
隋唐时代
就有中原及福建等移民在此繁衍生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神童苏福就在这个美丽的海滨小城诞生。神童8岁时,就以其灵异的思维和匠心独运的超凡想像,写下了著名的《三十夜月诗》而震动朝野,为明太祖朱元璋所赏识,钦定为神童,传为佳话。
神泉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尤其有神童的麒麟彩笔闪烁着耀眼的光环,使这个美丽的港城散发着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辉映的独特魅力。
人们常说:“到惠必到神,到神必到泉。”神泉镇东南角有“海角甘泉”,古时近海滩。宋代,人们在这海滩边发现了一个淡水泉眼,泉水甘洌,取之不竭,且能去暑祛邪,胜于药石,真是神奇极了!明代时,人们把它砌成了泉井。后泉井旁建甘泉亭,亭中立一石碑,清乾隆年间惠邑县令王玮撰碑记,记载神童苏福引众在此汲水等事,其中有句云:“故泉以人显,城以泉称也。”这大概可以知道“神泉”城名的来历。
石碑左侧一亭柱留有神童苏福的独脚联:“抉取携而不竭,任卤浸咸蒸,独标平淡。”神童的独脚联,吸引了历代的文人墨客、才子名士、文臣武将撰写下联。虽有佳对,但因上联乃神童所撰写,故至今仍没有人将所撰下联刻于亭柱,让神童的上联永远成为神泉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