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首城区,有一座东西走向的山峦,其山峰依次为南岳山、 马鞍山、文峰山(又名笔架山) ,在马鞍山与文峰山之间,有一条界口,名界山口,作为一个地名词条,载入了政府主修的〈石首地名志),并立卡报到省和中央有关地名管理部门藏入地名库。
这条地名的来历,存在多种说法。在1982年编修的〈石首地名志〉上是这样说的"相传明朝兵部尚书刘大夏回到家乡桃花山, 和当时石首的邱知县发生争执,邱认为刘做官是界山口地脉之缘,于是邱知县兴工斩断山口,所谓挖掉地脉龙神,以消心头之恨,故名界山口。"这种传说,未免有牵强之嫌,在明朝,确有刘、邱其人, 他们也是同科进士,既是文人相轻,互不买帐,总还不会挖断与刘毫无关联的山脉去毁他的前程。再说,刘虽住在桃花山,是属华容辖地,说明他是华容人,怎么与石首地脉有关呢?另外,顾名思义, 界山口是以此为"界",并没有挖断的含意。
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在民国二十六年,即1937年左右,东岳山佛教徒与南岳山道教徒争山头,闹事不可开交,东岳山佛教徒,拉拢政界人物及商界人士,强夺南岳基地,强逼道众下山从俗,后经武昌长春观派来一位很有身份的道长(原任过师长)来调解,才议定仍然佛主东岳,道主南岳,可南岳必以马鞍与文峰之间为界,界外不能视为道徒基地,设香火炉。这一事实,确实存在,但界山口这个名称,却并未在群众中叫开,因为经此往来的人并不很多,当时这里还是荒郊。后到民国32年,日军进驻绣林后,布营森严,在营地四处竖着警牌:不准中国人进入。当时这里是日本宣抚班警戒地,竖有"不准中国人进入"的牌子,常常有人经此上山而误入其警戒范围,被抓住毒打,或者投入水牢,所以人们把此处视为"中日之界,生死之交",抗战胜利后,人们就把此处叫作戒山口,提起此处的往事,无不咬牙切齿,痛恨日本鬼子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解放后,开山造林,移民建村,办工厂,形成了一条南北通道,人们也渐 渐地把"戒"山口改成了"界"山口。
这后一种说法,入情入理,自然是地名的由来。 我的能力秀主页网址http://abc.wm23.com/uuuuu1我的新浪博客网址http://control.blog.sina.com.cn/blogprofile/index.php梧桐子家乡网址http://www.wutongzi.com/kan/hubei/shishou.html梧桐子网站:http://www.wutongzi.com/uc/53716195.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