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泉人物 在临泉县杂技学校训练场里,一名刚满4岁的女孩倒立着撑在兄长的双臂上;10多岁的姑娘躺在地上,用双腿顶起4张椅子和三个年龄不等的孩子;一群男孩子在抛接着道具,上下翻飞的道具划出一道道幻影;一群女孩子在地垫上练习软功,柔软的腰肢扭出匪夷所思的角度……这是个普通的下午,在没有演出的日子里,每一天他们都是这样度过的。
300多场演出、150万元以上的收入,这就是被称为“仙游长城内外”的迎仙马戏团一年的成绩。马戏团的团长侯忠艺也是临泉县杂技学校的校长,54岁的他看上去仍像小伙子那样结实,这是常年锻炼、演出的结果。
父亲即师父。对侯忠艺来说,练杂技是天生的宿命。88岁的老父亲侯德山是临泉杂技名副其实的传承者。上世纪70年代,身怀杂技绝艺的侯德山来到临泉迎仙镇小李庄,开始了在这片土地上走村串户表演杂技的历程;之后又成立了“迎仙少年杂技队”,利用晚上的时间教十几个孩子学杂技。
转折出现在改革开放,侯德山借助这一春风,带学生们去了内蒙古演出,大获成功,用赚来的钱买了几匹马,30多人的“迎仙马戏团”就这样成立了。几年后,马戏团踏遍了西北的土地,受到了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演出人员一度达到104人。1983年,《半月谈》甚至以“一个农民自办的马戏团”为题,介绍了侯德山和他的“迎仙马戏团”。
1987年,侯德山应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段吉顺和张献春之邀,参演电影《红姑寨恩仇记》,首次触电时在表演《口中喷双火》中遭遇逆风意外,造成了冲击性肺炎。但是这并没有让侯德山胆怯,痊愈后坚持完成了拍摄任务。自幼跟着父亲到处演出的侯忠艺,深知这一行的苦与危险:“父亲的很多功夫都是硬功夫,像他的绝活《跑马上刀山》、《口中双喷火》,练起来都很不容易,还经常会受伤。庆幸的是,我们都坚持下来了,没让这绝活失传。”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侯德山不仅自己勤练技艺,还广收门徒。据统计,老先生一生收了400多位徒弟,可谓桃李满天下。学成后,他们有的进了国家级的杂技团体,前途无量;有的自立门户,赚钱致富。侯忠艺没有其他的选择,挑起“迎仙”的担子是自己的责任。侯忠艺告诉记者,现在能吃得了这种苦的孩子越来越少,父母也不愿意把孩子送到杂技团来,很多小型的杂技团体只能是以家庭为单位,一代代往下传。但“迎仙”从不缺学生,冲着这个名声,有很多父母把孩子送来,现在,这里最小的孩子才4岁,已经可以演出了。
如今,88岁的侯德山已经演不动了,54岁的侯忠艺也届知天命,但侯氏家族的杂技人生远远没有结束。27岁的侯家第三代传人侯杰已担任了杂技学校的教练,他能否接过祖辈们的心血与希望,人们期待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