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央红军的序列中,有一位曾参与发动和组织著名的宁都起义,因英勇善战、指挥有方,在半年的时间内由团长升为军长的红军高级将领,他就是李青云烈士。
青云字梯青,成安县贾庄人,1903年3月出生于一个中农家庭。幼时跟外祖父读私塾,1916年考入县城国立高小,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两年后毕业,到东范疃小学任教。时值丧权辱国的北洋军阀当政,成安一带又逢大旱,社会非常黑暗。青云忧国忧民,于1920年秋毅然远走武汉,考入湖北军阀肖耀南办的讲武堂,决心学好本领,为民众出力。因成绩优异,毕业后留任军事教官。1926年北伐军攻克武汉后,讲武堂改为黄埔军校武汉分校,青云成为一名活跃分子。1927年7月汪精卫叛变革命,大肆逮捕和屠杀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青云化装成农民方逃出武汉,回到家乡。
1928年,冯玉祥所部西北军路经贾庄。青云早知冯是一位著名的爱国将领,于是投身西北军,任二十三军军部上尉参谋,开赴陕西。在这里,他结识了“真正不要钱的将军”——参谋长赵博生。他们意气相投,一见如故,赵博生视青云为心腹,青云视赵博生为知己。1930年,赵博生调任十四军参谋长兼特种兵旅旅长,他随之将青云调来任特种兵旅旅部副官长。是年蒋、阎、冯大战后,冯玉祥被迫下野,赵博生、李青云、孙毅、郭如岳等不甘受蒋介石的改编,树起起义的旗帜,番号定为“三民主义救国军”,由赵博生任军长,孙毅佐之,李青云任一支队队长,郭如岳任二支队队长。由于没有先进政党的领导,起义不久失败,部队被迫接受编遣,李青云和郭如岳被编到五十八师一七三旅旅部任参谋。赵博生建议他们去驻山东的二十六路军七十三旅董振堂那里,等待时机,另谋出路。
董振堂与赵博生是同乡、同学,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是一个正直的爱国军人。他将李青云安排在旅部任少校参谋,郭如岳任上尉参谋。不久,赵博生也应二十六路军总指挥孙连仲的邀请,就任二十六路军参谋长。
1931年2月,蒋介石命令二十六路军开赴江西“剿共”,李青云决心到江西前线寻找共产党。3月下旬,他所在的二十五师进至江西宜黄。在这里,与赵博生合计,他秘密到上海寻找曾在西北军工作过的共产党员刘伯坚,但没有找到。与此同时,二十六路军中的地下党员也在积极寻找党的上级组织。七十三旅的上尉参谋刘振亚,是大革命失败后潜伏下来的少数党员之一,他让党员袁汉澄(袁血卒)到上海与中央取得了联系,随后开始在二十六路军开展秘密工作。刘振亚首先发展李青云加入中国共产党,青云激动地说:“我找党已经找了好久,没说的,以后这百十多斤就交给党了。”他人党后积极开展活动,介绍学兵连的王际坦(王幼平)入了党,进驻宁都后又介绍老战友郭如岳入了党。
七十三旅学兵连的学兵多是失学、失业的学生,易于接受革命思想。地下党为了抓住这支力量,先是活动李青云、刘振亚兼任教官,接着又由李青云担任了连长,在学兵连陆续发展7名党员,加上李青云与王际坦共9名党员,成为二十六路军中党员最集中的骨干力量。受地下党的派遣,青云到上海向党中央汇报了二十六路军情况。根据中央指示,在二十六路军秘密成立了中共特别支部,下设官长支部和士兵支部,青云任士兵支部书记,参与了策划起义的一系列工作。12月初,已经成为共产党员的赵博生获悉情况有变,立即与李青云、董振堂商量,火速派人去苏区请示,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他们立即着手组织起义。为熟悉到苏区的道路与地形,李青云以演习为名,连续几天将学兵连拉到野外。1931年12月14日夜,二十六路军起义成功了。次日晨,全军奔赴中央苏区,改编为工农红军第五军团,李青云被任命为一二九团团长。
1932年2月下旬,李青云所在部队接受了第一个战斗任务——援助红军三军团打赣州。随后,所部又加入毛泽东率领的东路军,东征福建,先后占领龙岩、漳州,在战斗中,李青云身先士卒,光着膀子,手舞银光闪闪的大刀跟敌人拼搏,带领战士冲锋陷阵,屡建战功。漳州战役后,他升任红四十三师师长。7月,红一、三、五军团追敌于广东境内,在水口与敌激战3天3夜,击溃了号称精锐的粤敌十七、八个团之众,保卫了苏区南部边疆,受到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嘉奖。青云因指挥有方,表现出色,升任红十五军军长,成为我军早期的高级将领。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50万重兵,对中央苏区开始第五次“围剿”,以“保垒主义”的新战略向中央苏区内部压来。面对强敌,“左”倾机会主义者实行“六路分兵”、“全线抵御”的错误方针,要“御敌于国门之外”。结果仗越打越被动,根据地越打越小。李青云率红十五军,担负着在苏区北线抗击敌人进攻的艰巨任务。环境十分艰苦,恶仗一个接着一个,他的身体被拖垮了,1934年夏患了疟疾,仍带病坚持指挥部队作战,结果病情越来越重,竟至高烧、昏迷,在送往后方医院途中,于永丰县藤田附近,这位年轻的红军将领,带着他未酬的壮志,阖然与世长辞,长卧于苏区的青山之中,时年仅3l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