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临泉 编者按:姜尚故里———安徽临泉有着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远在七八千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就生息和劳动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大量的遗迹。在近现代革命战争中,我们的先辈为争自由、求解放,也生活和战斗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老丘堆、沈子国古城、刘邓大军会合纪念碑……临泉大地上,闪耀着诸多历史光芒,而随着临泉经济的发展,临泉也迸发出新的文化魅力。
寻访姜尚故里
姜子牙,姓姜名尚字子牙,又称吕尚、姜望、吕望、姜太公等。约生于公元前1134年,卒于公元前1015年,享寿119岁。他是我国历史上西周王朝第一开国功臣,周文王、周武王的太师,相当于后世的丞相,齐国开国君主。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谋略家,被历代百姓尊为神人。
姜子牙出生在临泉,是有确凿史料记载的。1996年,国家人事部出版的《中国县市概况》就对此作了定论。姜子牙的先祖是华夏共祖“炎黄”二帝中的炎帝。炎帝的第十五世孙其中一个叫伯夷,伯夷是大禹王时期的一位部族首领,由于德高功大,被推为“四岳”,“四岳”是各部族领袖的意思。伯夷在跟随大禹王治理水灾过程中,贡献最大,被大禹王封在吕国为诸侯,古代的吕国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新蔡县。从此,伯夷的后裔世代就生活在以新蔡为中心的地区。姜子牙是伯夷的第三十世孙,其九世祖仍为吕国诸侯,八世祖以下不再为诸侯,到姜子牙出生时,这一支系就只有贵族身份而没有封地了。姜寨距离新蔡四十里,由于伯夷的后裔很多,姜子牙的这一支就在姜寨定居下来。姜子牙后来功成名就,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姜子牙的故里称为姜寨。这件事在700多年前的《汝宁府志》中有记载:“姜寨在新蔡北四十里,姜子牙为吕(齐)侯后故有姜寨,今属颍州,半属新蔡。”《新蔡县志》中也有记载:“新蔡,古吕国,姜寨为古吕国属地,即姜子牙的出生地。”由此足可说明,姜子牙是临泉人。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条件迅速改善,百姓的文化生活需求迅速释放,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在这个大背景下,临泉立足于自身特点和优势,正着手建设姜子牙文化城,目前已经立项,建设用地控制性规定已完成,已进入实施阶段。项目规划占地400公顷,新建历史演绎园、儿童游乐园、农业生态园、珍禽园、休闲娱乐园、太公度假村等六个园区,投资估算6至8亿元。项目建成以后,将成为临泉对外的一张独特名片,对于临泉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临泉文化之旅
历史孕育了临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赐予了临泉丰富的旅游资源。
老丘堆位于县城西1000米流鞍河南岸。又叫沈子墓,长50余米,宽20余米,高10余米。相传聃季载受封于沈,死后埋葬于此。此处遍地是陶制器皿碎片和残断的石器,生产工具。出土有石斧、石锛、石箭头、石刀、陶方鼎、陶纺轮等,还有骨刀、骨针、骨箭头、骨鱼叉等。老丘堆原来很大,因处于流鞍河岸边,长期受到暴雨冲刷和农民深翻耕作,现在相当小了。这里地势较高,地面干燥,前有大平原,后临流鞍河,是原始社会的一个村落。已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费子街遗址在涎河汇入泉河西岸的杨桥集费子街村。高出河床3米,长300米,宽150米,周围环水,中间有河流冲击形成的一条大沟。在这里采集有石锛、陶网坠、陶纺轮等古代文物。属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的遗址。
岗上遗址在黄岭集东北1000米处的岗上村头。长800米,宽200米,高3米。南部和西部是断层,断层处暴露出有烧土层和遗迹层。出土有蚌镰、骨镞、骨针、骨镖、石镞、石斧、陶纺轮、陶罐、獐牙、鹿角等大量遗物,属新石器时代的遗址。
沈子国古城在县城西500米处的古城子。这里北依泉河,南临流鞍,地势很高,瓦砾遍地,地下文物埋藏丰富,城池规模宏伟,轮廓清晰,确有一派古城堡的气象。早在西周初年,周文王的第十个儿子聃季载被封于沈地,在此建立沈子国,其后,聃季载的子孙们在此繁衍生息。
鲷阳古郡在鲷城镇北郊,因面临鲷水之阳而得名。这里地势很高,陶片瓦砾俯拾皆是,城池规模清晰。在此出土有大量的古代文物,如陶壶,陶鼎、铜镜、石馨及战国时楚国的黄金货币呈郢爱等。鲷阳早在两汉、魏、晋时就曾两次设郡。一次在南朝封宋永初元年(420年)元月,刘裕废东晋称帝,改国号宋,将新蔡郡设在鲷阳。30年后,又将郡移至汝南。另一次在南朝宋升明三年(479年)四月,萧道成废宋,改号齐,将新蔡郡改为北新蔡郡,仍设在鲷阳。
银杏树在县城西古迹子处。银杏树、古城子、老丘堆并称为临泉三大古迹。树高30余米,胸围8米。九棱十八丫、本十二枝杈,已有2000多年的树龄,至今仍枝叶繁茂,挺拔苍劲,银果累累。突出地面的根部自然形成的各种造型,如雄狮巨龙,如跃虎奔马,千姿百态。其中,在一根木棒上可见一清晰的马蹄印,附近根木上又有一个脚印。传说,这是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攻打北京时,在此倚树休息时留下的。据林业工作者考证,离城市这么近又这么大,且如此古老的银杏树,为全国第一。此树已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树木。
刘邓会合纪念碑在韦寨中学校园内。1947年8月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的序幕。在大别山实施战略展开期间,刘伯承司令员率领的后方指挥所于12月转战大别山,来到临泉的韩老家。1948年2月24日,邓小平政委率领的前方指挥所自大别山转战来到韦寨,与刘伯承率领的后方指挥所在分别75天后胜利会合。1991年,县政府拨款在此立碑纪念。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