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八路军来到海陀山起,赤城人民就踊跃参军参战,妻送郎、父送子、兄弟争相参军。战争时期赤城县龙、赤地区只有6、7万人口,参军的就达11700多人,平均每6个人中就有1人报名参军。龙、赤地区牺牲干部、战士、群众1万余人,每6个人中就有1人为国捐躯。
1940年1月,我党工作人员初到海陀山区组建抗日救国军时,后城河西村就有十七、八名青年参军。周学洪、周学如、周学元三兄弟一同参军当八路,周学洪、周学如牺牲在抗日战场上,周学元在解放战争中负伤复员。1940年大海陀村1次参军12人,姜庄子26人,闫家坪40多人。
龙赤联合县长伸地一带的三区,在1941年至1942年两年间,先后有160名青壮年自愿加入区小队,又由区小队输送到主力部队。红沙梁村40户人家有22人参军。二区河西堡全村85户有93人参军,四区前、后孤山等10个村总共685户,仅从1941年3月到1943年三年的时间内,就有600多人参加了八路军。
1948年,赤城、龙关人民获得解放后,人们积极响应党中央、毛主席提出的“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召,积极报名参军参战,投入到全国的解放战争中。仅解放战争时期,赤城、龙关两县先后掀起了七次参军高潮,为野战军和地方部队输送了大批兵员。大批县区干部也带头参军,中共赤南县县委副书记穆静德(李安仁)带头参军,任部队团政治处主任。前县委书记杨林也重返部队工作。中共赤北县委宣传部长李明也参了军,担任了崇赤支队政委。还有一大批区干部报名参军,随部队开赴解放战争的前线。
特别是土地改革以后,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争先恐后踊跃参军。出现了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参军上战场的热潮。赤城县马营区大水坑村翻身农民孙长涛,将两个儿子同时送到部队,身边只留下一个14岁女儿帮助自己生产,料理家务。后城区河西堡村,不满百户人,一次参军一排人。黑河川的茨营子区在解放战争中的二年里,先后参军达750人。据不完全统计,1947年,龙、赤两县参军人数达1150多人,1948年又有1500多人参军,两年间参军人数就达到2650人。1948年初组建冀热察独立第七、八师时,赤城境内的县大队、区小队武装全部整编到主力部队,其中8个连编入独立第七师二十团,6个连编入独立第八师一团第一、三营。
当时《参军歌》这样唱道:
第一杯茶送我的大,儿去当兵打天下;
第二杯茶送我的妈,儿去当兵看好家;
第三杯茶送我的哥,我去当兵哥哥乐呵呵;
第四杯茶送我的嫂,我去当兵妯娌们好;
第五杯茶送我的妻,我去当兵你要笑嘻嘻;
第六杯茶送我的妹,我去当兵陪嫂睡。
1949年,当战争推向长江以南之际,龙、赤两县地方干部又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报名随军到新的解放区工作。两县组织南下干部三批,同时还各配备了包括区委书记、区长及各群众团体、助理员等一个区的干部待命。龙宣怀联合县(驻地在赤城县大海陀、上斗营)的县长孙国治、宣传部长张时杰、郑英年,赤城县长孔安民、公安干部蒋振声等,都报名到江南新解放区工作,仅随大军到湖南省工作的即有孙世杰、杨森、杨林、傅洪、任火炎等50余名干部。这些赤城老区培养出来的干部,后来都担任了重要职务,成为江南新解放区党政领导干部的骨干。仅龙关、赤城两县向东北、华北和江南输送的干部就多达3000多人,赤城籍或在赤城战斗过的党政军干部遍布全国各地。
本文地址:http://www.ccmhw.cn/article-408-1.html
文章来源:赤城门户网 http://www.ccmhw.cn/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