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庙,在故宫东侧劳动人民文化宫前,为供奉先祖牌位之地。奉先殿,在故宫内,殿内原安有神龛,以祭祀皇帝的先祖。传心殿,位于故宫文华殿东侧,原为供奉帝王、先师牌位的地方。
2、奉先殿 顾名思义就是皇宫里的小太庙,是供奉帝王祖先牌位的地方。慈宁宫 按照封建礼仪,皇帝不能与前朝妃嫔同居东西六宫。为了安置业已归天的老皇帝的妃嫔,特地建造了慈宁宫供她们居住。
3、五顶庙是北京最著名的五座泰山神庙,亦称碧霞元君庙,分别为东顶、西顶、南顶、北顶、中顶。 东顶,在东直门外,俗呼东顶。因庙侧有一株数百年的老榆树,顺义、通县一带人又称为孤榆树庙,现已无存。
4、八庙系指太庙、奉先殿、传心殿、寿皇殿、雍和宫、堂子、文庙和历代帝王庙。太庙,在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内,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兴建,是明清两代封建帝王供奉祖先的场所,即皇帝家庙。
贤良祠人很多,能配享太庙就很少了 贤良寺塔院位于虎头山东麓。贤良寺旧在东安门外帅府胡同,雍正十二年(1734)建,寺庙所在地原是雍正的弟弟怡亲王府。怡亲王死后,改建为佛教庙宇。乾隆十二年(1747),迁建贤良寺于冰盏胡同。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二月,班师回朝,不久病卒。乾隆皇帝亲临府邸奠酒,谥号文忠。嘉庆元年(1796年)五月,其子福康安平苗之功,赠郡王衔,配享太庙,入祀贤良祠。
广义上来讲,贤良祠有直省贤良祠和京师贤良祠,通常所指的是京师贤良祠。贤良祠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关于修建的原因雍正帝在上谕中说得很清楚:国家效忠宣力之臣,勋绩懋著,必膺崇报之典,令其世飨蒸尝。
乾隆时期,鄂尔泰的门生发表不当言论引得乾隆皇帝大怒,从而让鄂尔泰遭受牵连。此时的鄂尔泰已经死去,但是乾隆却依旧剥夺它一切爵位,削为平民,移除贤良祠。田文镜,官职河南山东总督,太子少保。
1、区别于我们现在祠堂是以家族为单位设立的概念。普通百姓是没有建立宗庙的权利的,所以他们祭祀祖先的地方就是我们现在的祠堂。
2、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诸侯五庙是诸侯的代称。古代诸侯立五庙,即父、祖、曾祖、高祖、始祖之庙。
3、七庙的解释[ancestral temple of a ruling house,it generally implies the state] 帝王的宗庙,供奉太祖及三昭三穆共七代祖先。一般指代 国家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4、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同时宗庙还是供奉历朝历代君王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又是王室的代称。
5、历代帝王为维护儒教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6、庙里都是神,神有大小、类别。级别不是很明的,但层次是分明的。庙的形制要求严肃整齐,大致可分为三类:祭祀祖先的庙 中国古代帝王诸侯等奉祀祖先的建筑称宗庙。帝王的宗庙称太庙,庙制历代不同。
文臣谥号中最牛的谥号是文正,武将谥号中最牛的谥号是忠武。比文正、忠武更让臣子梦寐以求的是配享太庙,尤其是清朝。在清朝,陪葬太庙的只有26人。
总的来说,文官最高的谥号是文正,武将最高的谥号宋朝是武忠、明朝是武宁,通谥最高的谥号是忠武。
这种太庙级别的待遇基本也就是最高级的了,毕竟皇帝也不能随随便便对死去的臣子都祭祀啊,所以太庙算是最高荣誉。父辈或者祖辈进入皇家太庙并不会给后辈带来什么直接的好处,但是间接的好处还是很多的。
经过他的宣扬,文正从此以后被认为是人臣极美的谥号。皇帝不肯轻易给人。宋朝得文正谥号的有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等八名。元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吴澄、耶律楚材、许衡明。
“明会典”记载,以“文”字为第一字的谥号,等级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贞”。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