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风筝4

家乡区县: 江苏省港闸区

地域文化的地缘性并不排斥时代性。相反任何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都是地缘性与时代性的结合,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弘扬和培育的。
弘扬和培育传统的地域文化,不是“返本”,不是简单的“恢复”传统,更不是奉行文化保守主义。传统的地域文化是把“双刃剑”,其中保守的一面是进步的重负,所以要使风筝文化的进步,必须对其中保守方面的突破和革新;而传统中的优秀的东西凝聚了一个地区世世代代的创造和智慧。对传统的地域文化传承是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培育。而不是“返本”式的全盘继承。只有立足时代和实践的需要,才能真正开辟南通风筝文化的美好未来。传统是在继承和变迁中演变的。早期传统的影响力在历史发展下不断减弱,而新的东西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变为“旧”的,凝聚为“传统”。整个历史发展是个不断突破传统又不断形成传统的过程。在弘扬地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建设,一种创新,在创造中继承,在推陈中出新。使传统的地域文化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继承”不是从“钱罐”中取钱,“发展”也不是往钱罐里塞钱。南通风筝文化只有面向时代,勇于创新,才能开创灿烂的未来。
最近,我在对南通风筝文化的学习研究中,发现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从体育娱乐视角认识的多,从文化艺术视角认识的少;爱好放飞风筝的兴趣者多,从学术角度去研究的少;固守传统的多,善于创新的少。甚至个别人眼睛超过了“顶”,盲目误为自己的风筝知识境地取代博大精深的风筝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南通的风筝活动是活跃的,风筝产业是前进的,风筝艺术是发展的。其表现是:随着求健、求乐、求美成为民意主流时尚追求,放风筝的人越来越多,从农村乡间到城市绿地,男女老幼都放风筝。过去,只是春季放飞,现在春夏秋冬,不管东西南北风,有风就放;一批风筝艺人在扎、雕、绷、画上有了创新。折叠式取代了过去重高大,难携带。造型风筝上也装上“葫隆”、“哨子”。“复线风筝”开始在南通上空飞舞。板子式的六角鹞画品与时俱进。放风筝的工具,如束线的自动调节盘,扎风筝的骨架都在采用新材质;在刘桥、平潮、港闸一带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风筝制作的专业户,葫芦的种植户。画鹞的专业户,一批退休职工,尤其是木工、木模工成了雕“葫隆”的骨干。如平潮镇近郊,徐国兴师傅,从南通原航运公司退休后,他用木工手艺的一技之长,近六年中扎了近百个不同规格的鹞子,来他家求扎风筝的人越来越多。平潮镇沈川村的顾镜川,企业改制后,他回家恢复了雕葫隆的爱好,靠做木工的技术专雕“啜子”、“嗡声”,五年来,先后雕了千只以上。如东的赵志毅、李港的王泽君等一些学术研究者,写了专论和专著。原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徐艺乙,现南艺教授出版《风筝史话》一书,江苏出版社、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了《南通风筝》等书籍;一些专业户走向市场,在探索风筝经营,郭氏造型风筝采用公司加农户,越做越红火。少量靠亲朋好友联络,南通鹞品走向海外;自从沈鹏千、朱源本等市风协领导同志组织南通举办多次国际风筝比赛后,南通走进风筝赛场的人越来越多,近二十年,约十多批几十人到日本、美国、法国、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在国外参赛,到国内潍坊,贵阳、四川、广东阳江等地参赛的近百人,都连连获奖,誉满国内外,刘桥风筝协会下设十个分会,300名会员正常活动,成为凝聚人心,构筑和谐的平台,固定每年三月初一为风筝节,而且承担了主办通州市首届风筝节的任务,为繁荣经济发挥了作用。闸西乡白龙庙村的陆宝如,自办的家庭风筝博物馆,近20只不同时代鹞子展示。并以这个载体成立了精英风筝俱乐部,定期活动,交流放飞技术,外出参赛,成为友谊的团体。风筝走进课堂,风筝文化在校园生根,市二中体育组把风筝制作放飞引进教学,探索教学方法,在市中学系统上了公开教学课,培养学生劳技本领,开启智力,集体放飞,陶冶情操均取得良好效果。在上海举办的全国首届中学生风筝赛上荣获几个一等奖。同时,体育老师王志祥还用教育学原理总结了风筝教学经验,在报刊发表后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开发区天星湖中学专程前往学习取经。南通大学师院数学系学生会,2002年10月至11月上旬举办了以“放飞梦想”的首届风筝文化节,通过大型风筝展,风筝知识讲座、风筝制作大赛、风筝节征文、集体放飞风筝、我与我追逐的梦等系列活动,对学生传承民族文化、激励自强精神,勤奋努力,立志成才起了积极作用。
作为古老的地域文化的符号———风筝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结合,成为企业文化。南通已有一批先行者作了有益的探索。紫光红木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吉华,从幼爱好风筝,他在经营红木雕刻制品中,把风筝文化引入经营机制,聘几名葫隆雕刻艺人专用雕鹞上的“葫隆”,因为“葫隆”雕刻艺术,不只造型美,更要发出声音。公司组织风筝放飞队,多次参加国际大赛,创办了风筝艺术馆,使风筝艺术助推着红木品的营销。平潮镇汇盟公司何卫东董事长用风筝精神支撑企业发展做到三条:一把本企业的装潢业务项目画在鹞上,作为广告品,与客户在同乐中沟通感情;二、外出至东北、西北施工的员工,利用业余时间,放飞心情,成为关心职工文化休闲的项目;三作为赠品,与客户贸易,作为正常礼尚往来之物,企业跨行业,越做越强。
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文化,从来就是胸襟开阔的,从来都乐于吸纳时代元素,从不排拒科技手段的辅助。如近年来南通人在制作风筝中采用了新技术、新材料。“葫隆”可浇注制造、碳纤维竿取代竹条,收鹞子靠机械“收鹞机”,折叠式风筝,便携带好放飞。

潍坊风徽标志。
我对南通风筝文化的认识,还只是如同幼童学语,初说“风筝文化”四字。风筝精神、风筝艺术、即风筝美术、风筝雕刻、风筝音乐、风筝医学、风筝技术面广量大,学问多多。对风筝文化力,即驱动力:逆风而上敢拼搏;聚合力:集体制作(扎、画、雕、糊)多人放飞讲协调;亲和力:人和自然和谐、“风筝文化力”的生成发展、“家庭与风筝文化”等等课题都有待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认识。
汉文化的精神血脉,之所以能绵绵沛沛,传扬久远,正是在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与时俱进的优秀品格。这里的“进”就是变。内容不变就会与时代脱节;形式不变,就要与生活错位;手段不变,就会失去年轻人的广泛参与。变,就是换装、就是革新、就是升华。南通风筝不仅要在内河航行,必须勇敢地驶向蔚蓝色的海洋,这样才能在继承灿烂的过去中创造辉煌的未来。鸢都潍坊
最近南通高则先先生在南通举行板鹞展,最壮观的是水浒全传图。

弓飘阁澜(2014-05-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