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说的做“清明”,并非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而是到坟墓和厝基前做的祭拜活动。
岳西乡下有这么一个习俗:葬了新坟,就要在农历二月初二之前做清明。有这样的说法“新坟不过‘社’”,要在农历二月二之前做。最先是主人家做,说是“先做先发”。主人家一般都在正月十五左右做,然后选择好做清明的日子,通常定在二月初二当天,通知亲戚,好让他们做准备。亲戚去做清明前,要购买香纸、爆竹,买红、绿、黄三色纸剪花标,还要用籼米、糯米磨粉,做汤粑。现在有人图省事,不做汤粑,花钱到小店里买糖果或饼干替代。
到了主人约定的日子,亲戚早早地吃了早饭,带着香纸、爆竹、花标、汤粑,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主人家,等所有的亲戚到齐后,将带的汤粑、糖果、饼干装进稻箩里,亡者的亲属用扁担挑着汤粑、香纸、爆竹,再将所有的花标系在一根长竹竿上,由一人扛着在前面开路,五颜六色的花标像一条条彩带迎风飞舞,后面跟着前来做清明的亲戚和左邻右舍,浩浩荡荡。沿途屋场的人看是做清明的,立马放下手头的活,紧跟着,为的是去抢汤粑。
到了目的地,主人家将花标插在坟头或厝基的前面,“做清明”正式开始。先是焚烧香纸,一捆捆香纸堆在一起,点燃后化作一缕缕轻烟,腾空而去,带着亲属们对失去的亲人的无限思念。一阵阵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似乎是呼唤亡者:“我们来看你了,快来收纸钱吧!”然后磕三个响头,祈求亡者在天之灵保佑大家平安、幸福。
做清明过程中最为热闹的场面是撒汤粑。烧纸、磕头后,所有的人站在坟山脚下,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主人先是对着上方撒三把,然后站在坟头,将手伸进稻箩,把汤粑、糖果、饼干一把把往下撒,大家一呼而上,汤粑、糖果像雨点似的落在头上、身上。亲人们就会去抢,据说是吃了抢来的汤粑可以保佑平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