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阳县、渭源县建置沿革变迁史

家乡区县: 甘肃省陇西县

  

      夏商时期(公元前2070年——前1046年),今渭源一带进入“铜石并用”时期。据《西羌传》、《山海经·海内经》、《竹书纪年》、《逸周书·王会篇》等记载,以及境内多处分布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遗址,说明渭源境内当属古氏羌戎部落居住游牧的地区。

  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由孤竹国(今河北省东北和辽宁省西北)国君之世子伯夷及弟叔齐,互让君位皆不受,投奔西伯候周文王,见文王已死,武王伐纣,二子叩马而谏反对武王伐纣,遭到武王坚词回绝。夷齐发誓不食周粟,遂沿渭河西行,来到当时还不属于周朝范围的西戎地首阳山隐居,过着采薇而食的寒苦生活,最终饿死于首阳山。后人在此建有清圣祠,现仅存坟墓、墓碑及殿堂等。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周安王十八年(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兵临渭首,灭狄豲二戎”,设置狄道、豲道。豲道是渭河上游最早的县级行政建置,治所在今陇西县三台镇乔家门村境内。渭源一带属豲道管辖。周郝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秦置陇西郡,是陇山(六盘山)以西的大郡,也是我国最早的郡级政区之一。郡治在狄道(今临洮县),渭源境属陇西郡豲道辖地。周郝王四十三年(公元前272年)秦在北部边境修“筑长城以拒胡”。今临洮县、渭源县、陇西县、通渭县,秦长城遗址犹存。

  秦(公元前221年——207年),秦王赢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分全国三十六郡,陇西郡为秦昭襄王旧置,辖有狄道(今临洮县)、临洮(今岷县)、冀县(今甘谷)、邽县(今天水市)、西县(今西和县、礼县境内)、下辩(今成县境内),今渭源一带属陇西郡辖。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汉王刘邦二年(公元前205年),关陇地区置六郡,陇西郡为其中之一,由豲道分置首阳县。首阳因其境内有商末周初的伯夷、叔齐避居采薇于首阳山而得名。这是历史上渭源设县之始。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分全国为十三郡,首阳县属凉州陇西郡。汉永光二年(公元前42年)陇西羌彡姐旁种反叛,攻陇西郡,朝廷遣右将军冯奉世率一万二千人出击。十一月,击败众羌。汉兵分三处屯陇西郡:典属国任立率右军屯白石(今庆坪、尧甸),护国都尉韩昌率前军屯临洮(今漳岷一带),冯奉世率中军屯首阳之西(今渭源县路园镇锹家铺一带),在今县城等处也驻少许,一边打仗,一边垦荒种田。

  新莽(公元9——24年),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改陇西郡为厌戎郡,厌戎郡辖地缩小,仅辖首阳、操虏、相桓、临洮(今岷县)等四县。地皇四年(公元23年),成纪人隗嚣起兵反莽,响应支持更始复汉,取陇西诸县,自号大将军。

  东汉(公元25年——220年),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五月,隗嚣叛汉,自据天水、陇西等郡。首阳县属隗嚣割据地。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烧当羌滇吾与弟滇岸率步骑五千攻取陇西郡首阳县。十一月,汉派中部将窦固、捕虏将军马武率军四万进攻烧当羌。马武屯兵马鹿山(今莲峰山),从此马鹿山亦称马武山,在大山现有马武挂鞭树一棵,高数丈,三人连臂合围。

  三国(公元220年——265年),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由雍州(治长安)辖,移置秦州辖,陇西郡治由狄道迁设襄武。首阳县属秦州陇西郡辖地。魏嘉平元年(公元249年),魏征西将军郭淮进兵牛头山(今渭源县温家川西山),截断蜀将姜维归路,蜀军引兵撤退。魏正元二年(蜀汉延熙十八年,公元255年)十月,蜀将姜维出兵围狄道,魏将陈泰、邓艾分兵三路进驻襄武,越高城岭(在今渭源县西北),夜至关山,多举烽火,鸣鼓吹角;凉州兵从金城南下沃干坡(今七道梁)夹击,姜维难以拒敌,撤兵退守钟提(今渭源县西南),后引兵还蜀。

  西晋(公元265——316年),武帝太康七年(公元286年)后,陇西郡辖襄武、首阳、临洮(今岷县)、狄道四县。晋惠帝元康年间(公元291年至299年),陇西郡仅辖襄武、首阳二县,隶秦州。

  东晋十六国时期(公元317年——420年),各国战争不断,陇西郡朝夕易主,领属十分混乱,秦州陇西郡首阳县相继归前赵、后赵统治。前秦符坚于前351年灭后赵,陇西郡遂隶属于前秦,辖襄武、首阳、临洮(今岷县)三县。符坚建元七年(公元371年)置河州,州治枹罕(今临夏),首阳县遂改隶河州陇西郡。

  南北朝(公元420年——589年),北魏孝庄帝永安三年(公元530年),置渭州,治襄武县,陇西郡隶属渭州,辖襄武、首阳二县。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公元551年),以古首阳县(已沿革756年)改名渭源县,因渭河发源于县境内鸟鼠山,县以水得名,这就是今渭源县的来历,嗣后县名再未变易,以迄于今。县治由原首阳旧县址迁到今渭源县城东北一公里处的老龙亭。又从陇西郡析置渭源郡。渭源县隶属渭州(州治襄武,今陇西)渭源郡,辖二县。北周武帝保定元年(公元561年)渭源县烧当羌人因饥起事,以豆卢勣(鲜卑人)为渭州刺史,施以惠政,羌人悦服,起事遂平。

  北周《周书·静帝记》载:“大象二年(公元579年)十二月丁已,以渭源公和干子为上柱国”。

  隋(公元581年——618年),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罢郡置州,废渭源、临洮、陇西三郡(至此,渭源郡在中国历史上沿革了三十二年),为渭州渭源县。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四月壬辰,罢州为郡,又设陇西郡(仍治襄武),领襄武、陇西、渭源、障、长川五县,改变量权衡,并依古式。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四月已亥,隋炀帝西巡到陇西郡,沿途大肆围猎,借以扬威西域,夸富海内。在渭源去狄道途中,经渭源,渡北河(今县城北禹河),过关山,与群臣酬唱吟和,留下《西征临渭源》、《示从征群臣》、《渡北河》等许多诗篇。史有“陇右之民俗不设村坞……“人以畜牧为事”的记载。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四月,金城校蔚薛举起义叛隋,七月,取渭源、陇西、建都天水,自称秦帝。

  唐(公元618年——907年),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废陇西郡,置渭州,治襄武,渭源县隶属渭州。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始命并省,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渭源县属陇右道(道治鄯州,今青海乐都县)渭州,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更渭源县为首阳县,于渭源故县别置渭源县。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撤销首阳县,并入渭源县。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陇右道所属州县尽被吐蕃所占据,渭源县境属吐蕃武胜军管辖。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十月,沙州(今敦煌市)人张议潮率众收复河西,陇右十一州图籍归唐,其中兰州、岷州辖今定西市西北、西南部之地。并恢复渭州陇西郡及属县建置。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渭州侨治平凉。

  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改道为路,实行路、府、州、县四级。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陕西路安抚使韩琦推荐泾阳知县候可说服居于渭源的吐蕃酋长献地八千顷,候可修筑熟羊寨(在今陇西县首阳镇),安置吐蕃人。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八月,朝廷任命王韶为秦凤路缘边安抚司兼营田市易,置市易司于古渭砦。王韶率军临渭源后,引数骑入吐蕃青唐部落首领俞龙珂牙帐,并留宿帐中,说服俞龙珂受诏,遂率十二万众归宋,赐名“包顺”。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七月,遣王韶为秦凤路安抚使,率兵破吐蕃,收复陇右,遂筑渭源堡、庆坪堡、七圣坪堡,渭源降县为堡(故城在今县城北关),属秦凤路熙州。十月,置熙河路,王韶为经略安抚使,渭源属熙州九堡之一。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王韶率军穿越渭源黄香沟双石门露骨山,入洮州境,战胜瞎征部,收复河州。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秦州知州范祥督饬在现址修筑渭源县城。

  南宋、金(公元1127年——1279年),南宋高宗绍兴元年,金太宗天会九年(公元1131年)二月,金太将宗弼(即金兀术)攻取熙河路,渭源陷于金。翌年十一月。熙河经略使关师古击败伪齐刘豫兵于抹帮山(今上湾山)。十二月,关师古举兵收复熙州巩昌一带。后于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渭源又一次被金兵占领。南宋高宗绍兴十二年,金熙宗皇统二年(公元1142年),金改熙州为临洮府。并设立熙秦路总管府,领狄道、康乐、当川三县及庆坪镇、景骨城与通谷、渭源、临洮、南川四堡。

  元(公元1271年——1368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升临洮府渭源堡为渭源县,属陕西行省临洮府。至此,渭源由县降为堡已二百有四年之历史。是年,设立巩昌路总管府。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巩昌便宜都总帅汪惟正在莲峰设行衙,遂有汪家衙。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二月,置甘肃行中书省,驻甘州(今张掖市),兰州以东仍属陕西行省,渭源县境地亦属元。

  明(公元1368年——1644年),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二月,以巩昌府直隶陕西行省。四月,征虏将军徐达克复渭源县城。九月,明立临洮府,隶金、兰、狄道、渭源等县。并在渭源修建灞陵桥于清源河上。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都督冯胜任陇府知州,将渭源偏为六里,后并为四里。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续建渭源县城,城内西建县公署、典狱公署、东建学署,设知县、县丞、训导、巡检各一员,另设庆坪驿丞一员。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元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甘肃又为陕西布政使司所辖。狄道、金县,渭源为陕西布政使司临洮府(治狄道)所属。明英宗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七月,英宗封赵安为会川伯,食禄千石,并赐免死铁券一面,封地在今渭源县会川镇一带。

  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官堡镇等土司始“改土归流”。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七月十八日,甘肃省废除道制,改为省、县两级制,渭源县直隶于甘肃省政府。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三月,鲁大昌任甘肃省第二路军警备司令,划渭源县为鲁大昌部队给养地。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五月,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决定甘肃省划为七个行政督察区,第一行政专员公署驻临洮、辖临洮(民国十八年旧狄道县改称临洮县)、康乐、岷县、漳县、定西、渭源、榆中七县。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国民党政府调整行政督察区,扩大第一区督察范围,将专署由临洮移至岷县,渭源县划拨第九区专员公署管辖。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五月,甘肃省报请中央政府批准成立会川县,县治设官堡镇,将渭源、临洮、漳县、岷县、卓尼、临潭诸县与官堡镇接近和插花地区的南川、南谷、宗丹、裕民、中寨、漳源、石关等八乡镇划归会川县管辖。复将陇西所属的莲峰镇、居易乡、长安乡补划给渭源县属管。十一月,甘肃省增设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临洮县。辖临洮、定西、康乐、会川、渭源、洮沙、榆中七县。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8月14日、15日,渭源、会川相继解放后,县的建置仍为渭源县、会川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公元(1949年——至今)渭源县会川县隶属甘肃省岷县分区,治岷县。1950年5月25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决定:撤销岷县专区,临洮、渭源、会川三县划归定西分区,至此,定西分区辖定西、榆中、临洮、会川、渭源、靖远、会宁七县。1958年4月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会川县、漳县;会川县与渭源县合并,漳县并入武山县。至此,会川从1943年建县至1958年撤销,在中国历史上已有16年之久。1958年12月20日,撤销渭源县,所辖行政区分别划归陇西、临洮两县。1961年11月25日,国务院决定调整专、县行政区划,设立临洮专区、辖临洮、漳县、渭源、岷县四县。恢复漳县、渭源县。1963年6月11日,撤销临洮专区,渭源县划归定西专区,定西专区辖有定西、榆中、会宁、通渭、陇西、靖远、临洮、渭源、皋兰九个县。2003年2月,定西撤地设市,渭源县归定西市管辖。

(2014-05-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